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新中国成立60年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回眸: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推进器(2)

2009-09-22 16:15
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作者:吴晶 顾瑞珍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基本确立 从落后挨打到引领未来中国科技事业不断创新 回眸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从“三系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基本确立

  从落后挨打到引领未来中国科技事业不断创新

  回眸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从“三系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精确图……一系列科技成果无不彰显着中国的综合实力。

  然而,历史不能忘记:旧中国曾经因科技落后、国力贫弱而被动挨打,旧中国的人民曾经生活在“洋火、洋油、洋布”的落后社会。

  上世纪50年代初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的吴明瑜说:“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几乎是在一片废墟上开始重建。它不仅是新中国的壮举,更是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崭新一页。”

  共和国诞生初期,国家物质基础十分薄弱,以发展重化工业和国防事业所需要的尖端科技为重点,就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956年初,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新阶段。“两弹一星”等巨大成就的取得,曾极大地振奋了民心,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自力更生、科技创新的实力和潜力。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使中国现代化进程遭受严重挫折,科技事业也陷入寒冬。

  “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1978年3月14日,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宣告,令老科技工作者吴明瑜至今难忘。当年,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此后,中国科技事业一路高歌猛进。当时,向“哥德巴赫猜想”谜底挺进的数学家陈景润、“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第一人”王选都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了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势,党中央、国务院于2006年制订完成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并发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和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

  自主创新战略成为创新中国发展的不竭动力,推动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不断跃升。

  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再一次彰显了当代中国的科技实力。无论是开闭幕式,还是绿色环保的奥运场馆,北京奥运的1200多个科技项目进一步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创新精神。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一伟大壮举,赢得了世界的赞叹。外媒纷纷评价说,“神七”发射成功彰显了中国强大的科技实力。此举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