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是全世界关注的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国际上曾有人预言,中国的每一届政府都无法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当时中国人口是5.4亿,人均粮食产量只有209公斤,离温饱线很远。
中国人民站立起来后,解决吃饭问题,就是天大的大事。
这个天大的大事,历来就是中国古今棋局上的急所,是关系天下治乱、王朝兴衰的“胜负手”。为了下好粮食生产这手大棋,新中国的缔造者和建设者们殚精竭虑,当时能想的办法都想了,能试的手段都试了,甚至付出过沉重代价。但是,中国的粮食关口,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一直没有得到制度性、可持续性的成功突破。粮食,一直是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中“拖后腿”的角色。“瓜菜代”、“糠菜半年粮”、“农忙时三餐、农闲时两餐”,这些已经消逝的词语,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农村人切肤的肠胃活动。“粮票”、“米票”、“面票”、“油票”、“蛋票”、“肉票”,等等,当代城市孩子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文物”,是他们父辈当年购买举凡与粮食有关的一切主副食品的“命根子”。
一切都已经改变。一切都改变得如此翻天覆地。今天,从吃得饱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中国的粮食国力举世公认。“谷贱伤农”、“猪贱伤农”、“奶贱伤农”、“蛋贱伤农”……不断出现和变化的一系列“伤农”词汇,折射出的是新时期新阶段中国“三农”工作所遇到的新挑战新难题。
这种掉头式的历史巨变,头功仍要记到粮食的账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和不断完善,释放了中国农民久被束缚的能量。自此,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和潜力如火山喷发般奔涌,靠人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耕地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不仅如此,“把包字请进城”。一个“包”字,也成为中国解放工业生产力,全面告别短缺经济的急先锋。
历史的规律不可抗拒。粮稳则天下稳,粮安则天下安。而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既肇始于粮食生产从思想解放到制度突破上为中国各项改革“杀出了一条血路”,也在于粮食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高速发展、科学发展和未来伟大复兴可以信赖的基石。
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自毛泽东开始,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粮食安全的几乎相同的表述,显示的是政治家的远见卓识,道出的是一个永远不可或忘的真理:在中国,没有粮食这一基础国力,其他国力都是空中楼阁。
切勿轻言中国已经解决了粮食问题。在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粮食生产和供给不可能轻易地完全消除,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始终都会次第出现。在当前手中有粮的情况下再进一步,做到长远手中有粮,为共和国的国力提供持久的基础保障,依然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