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万隆会议

2009-09-23 14:49
来源:中新网 作者:佚名
1955年4月17日,由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抵达万隆,出席从4月18日至24日举行的、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1955年4月18-2

1955年4月17日,由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抵达万隆,出席从4月18日至24日举行的、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1955年4月18-24日,会议冲破了重重障碍终于在万隆隆重召开,代表着占世界面积将近1/4(3100多万平方公里)和世界人口约2/3(14.4亿人)的29个亚非国家共计34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并有5个国家派代表团列席了会议。亚非会议是一个历史性的伟大创举,正如印尼总统苏加诺所指出的,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的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是世界历史的新的起点。

4月19日,周恩来先后在全体会议上作了发言和补充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他说,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是可以实现和平共处。过去殖民统治在亚非国家间所造成的不和和隔阂,不应该继续存在。我们应该互相尊重,消除互相间可能存在的疑虑和恐惧。他还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历时七天的亚非会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第一,会议通过的《最后公报》明确宣布殖民主义在其一切表现中是一种应当迅速予以根除的祸害,指出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完全结束殖民主义统治仍然是摆在当前亚非人民面前的严重任务。会议坚决谴责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支持各国人民的自由和独立的事业和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这极大地鼓舞了正在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亚非各国人民。第二,会议关注世界和平和合作问题,认为国际争端不能诉诸战争,而应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谴责帝国主义组织军事侵略集团,侵犯他国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的行径。在《关于促进和平和合作的宣言》中,提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任何国家都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它们的生活方式。第三,会议制定了国际社会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又是五项原则的具体化与充分体现。万隆十项原则的提出扩大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影响,促进了新型的国际关系的建立,这是亚非会议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成就。第四,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建议。这在亚非国家面前展示了确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合作关系的前景。可以说,亚非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此外,会议还要求联合国的会员应具有普遍性,要求安理会支持接纳一些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加入联合国,并要求让更多的亚非国家担任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使它们对维护国际和平作出更有效的贡献。

亚非会议的成功来之不易。亚非各国,尤其是五个发起国在倡议和筹备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东道国印尼的政府和人民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为会议成功所作的多方面的努力和热情好客的精神,是促成会议圆满结束的重要因素。中国代表团在会上提倡和坚持求同存异、平等协商的精神,对会议的顺利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亚非会议高举独立、和平、友好与合作的旗帜,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隆精神。这个精神贯穿于会议所通过的各项决议之中,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万隆会议的原则和精神并未过时,更没有消失,相反,经历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它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历史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所制定的十项原则,是稳定世界局势、解决国际争端的最好方式,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毅同志曾赋诗赞誉万隆精神和原则: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

(责任编辑:猪猪)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