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亲历60年:三代民航人见证民航三步曲

2009-09-24 11: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杨明明和王甜甜。张 敏摄 制图:宋 嵩 制表:李仕权 外祖父杨禧涛 建机场从无到有 1949年11月9日,“两航”起义,周恩来总理随后在北京饭店宴请了起义的全体人员,“我的父亲杨禧

杨明明和王甜甜。张 敏摄

  制图:宋 嵩 制表:李仕权

    外祖父杨禧涛

  建机场 从无到有

  1949年11月9日,“两航”起义,周恩来总理随后在北京饭店宴请了起义的全体人员,“我的父亲杨禧涛就是其中一员”。提到这段历史,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退休干部杨明明很自豪。

  祖国的辽阔天空敞开怀抱欢迎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他们也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民航建设中。作为技术骨干,杨禧涛先后参与了太原飞机修理厂筹建、天津张贵庄机场改建和首都飞机修理厂的始建。

  从简陋的张贵庄机场到北京西郊机场再到现代化的首都机场,从活塞式发动机、螺旋桨式发动机到新式的涡轮式发动机,见证着新中国民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女儿杨明明

  买机票 从难到易

  上世纪80年代初,首都机场那座为国家服务了22年的苏式候机楼被新建的1号航站楼取代,杨明明来到国航工作。

  “最初常有人托我买机票。因为航班少,买票还要开介绍信,普通百姓难得坐一回飞机。后来民航加快市场化改革,航空公司多了、航班也多了,打个电话机票就能送上门来。”

  外孙女王甜甜

  电子化 从慢到快

  2003年,杨明明的女儿王甜甜穿上了国航漂亮的制服,成为家中第三代民航人。

  “过去地面服务都是手工操作,现在全部电子化。过去机场人少、外国人更少,现在通航全球100多个城市,世界各地的乘客络绎不绝,地服人员也要会说外语,而且还不止一种外语。”杨明明感叹,现在的工作她们那一代干不了,“薪火相传,要靠新一代续写辉煌了。”

(责任编辑:立本)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