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千人中秋拜月
新华网成都9月23日专电(记者苑坚) 22日晚,在成都市龙泉驿区的一个大草坪上,1300多名成都市民以传统方式拜月祈福。
这次主题为“千人邀约,祝福奥运”的中秋拜月活动由四川省中华文化学会、龙泉驿区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主办,旨在再现中国古代中秋拜月祈福习俗的盛况,并为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祝福。
活动组委会负责人周晓峰介绍说:“在中国古代,特别是蜀汉时期,中秋节时除了吃月饼、团圆饭和赏月外,人们还要拜月祈福。但这一古老文化现象已在历史变迁中逐渐消失。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大规模的中秋拜月祈福活动,弘扬中国独特的习俗和文化现象。”
22日晚8时30分,1300多名成都市民参加的拜月主题晚会正式开始。晚会分为“祭月”“颂月”“拜月”三部分。晚10时,随着身着汉代服饰的主祭人悠长的领颂,1300多名市民对月遥拜,为家人、朋友、国家和奥运祈福。祈福后,市民们分食月饼,放飞孔明灯。
河南“土味”中秋节:活在民间艺人“手中”
新华网郑州9月23日专(记者桂娟)临近中秋,在河南省浚县西杨?"屯村的一座普通农家院里,民间艺人王学锋和他的儿子,正忙着赶做名叫“玉兔捣药”的手工艺品“泥咕咕”。
和泥、捏泥、塑型、上彩,大约一个小时的功夫,一只活灵活现的玉兔便从王学锋的手中诞生了。用嘴一吹,小玉兔还发出“咕咕”的声响,十分好玩。
在他家作坊里的陈列架上,摆满了“狮子滚绣球”“马上封侯”等大大小小神态各异的“泥咕咕”。
不久前,因为传承并发扬了1000多年前隋末起义的瓦岗军将士捏制泥玩具的手艺,王学锋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浚县“泥咕咕”的传承人。
“月宫里的玉兔司管捣药,‘玉兔捣药’有祛病消灾、造福人间的含义,每年中秋节,都要捏一些到庙会上去卖。今年接到山东一个订单,要200多个‘玉兔捣药’。”王学锋说。
“现在的节味越来越淡了,庙会上的‘泥咕咕’卖得也越来越少。”王学锋的神情有些落寞,他很留恋小时候跟随父亲在庙会上卖“泥咕咕”时的情景,“那时候,大家排着队买,非常热闹。现在,人们更喜欢给孩子买电动和塑料玩具,‘玉兔捣药’的故事也被淡忘了。”
像王学锋一样为迎接中秋而忙碌的民间艺人还有很多。河南省许昌市民间剪纸艺人吴震,刚刚创作出了巨幅“奔月”剪纸,以祥云托起嫦娥奔月为主体造型,撷取传统吉祥民俗元素为饰物,包含了人们对“团圆、美满、幸福”的期盼与祝福。
在河南省的南阳市麦秆画研究所,民间艺人们赶制出了嫦娥奔月、玉兔、圆月等传统中秋题材的麦秆画。研究所所长韩庭旺说,“这些带着泥土芳香的传统工艺品,因能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开始受到市民欢迎。”
河南大学教授、中国神话学会副会长高有鹏说,“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月亮崇拜’和中秋节的各种传统,都‘活’在了民间艺人手中,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