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是一副毒药
“含在口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飞了。”这正是当下中国“倒金字塔”式家庭抚养下一代的现状。
饭桌上有好吃的,先夹给宝宝吃,爷爷奶奶还常规定哪些菜是宝宝一个人的,爸爸妈妈伸筷子会遭制止。凡此十次,宝宝就会认为:天下好东西都是我一个人的!从此自私,长大后既不会孝敬父母,也不会分惠于人,没有朋友,孤独难遣,只好上网。
什么是“溺爱”?“溺”就是把弱者放在爱河中活活泡死!安德义表示,聪明的家长应该教孩子给予。好吃的拿出来分给大家吃;赚钱时舍得将大头拿出来给合作者赚。
逃避责任是“吸髓丹”
“儿啊,你的任务就是学习,其它的什么事都不要你干!”安德义认为,这是天下最愚蠢的父母说的话,象一枚“吸髓丹”。家长帮孩子铺床叠被、背书包等,将把孩子培养成没有责任感的人。
安德义给大家讲了一段名人故事:美国总统小布什儿时踢足球,一不小心将邻居的玻璃踢碎,老布什借给小布20美元赔偿邻居,要小布什通过劳动还“债”。小布什每天送报纸、牛奶,干足三个月才还清这笔钱,但从此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
“责任是做人的根本,要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安德义认为,网瘾孩子不上学、不上班,甘当“啃老族”,就是因为无责任、无担当,就象被吸空了骨髓。
求胜是教育大忌
自身未竟之愿,寄厚望于孩子,是教育常态,安德义称之为“传递教育”。这种心态将导致家长苛求孩子,特别是喜欢拿自家孩子跟别家孩子攀比学习成绩,不关心他们的心灵感受,一味地将个人的愿望强加在他们身上,终使孩子逃向网络。
他奉劝这类家长:孩子是社会的人,且有独立人格,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教育要遵循孩子的特点,尊重孩子的意愿,切忌拿小孩跟别人比,最好的方式是看发展,让孩子跟自己的过去比。
争吵是教育的陷阱节
“一个打一个骂不行,一个打一个护也不行。”安德义说,教育子女时,父母间最忌闹分歧,但父母“双打”又容易把孩子逼上梁山。父母当着孩子的面闹分歧,会使孩子丧失是非标准,心如乱麻。如果一方动手打孩子,另一方可选择走开或是保持沉默,事后再找机会与孩子沟通,心平气和地说明自己的想法,充当“调和剂”。
克服网瘾的五剂“国学药方”
攻克网瘾妙方何在?安德义为家长开出五种“国学药方”:爱人之心、自然之心、反省之心、责任之心、宽恕之心。
安德义认为,《论语》的核心是“仁”,仁的实质是爱,“教民亲爱,莫善于孝”,不爱父母的人,不可能爱其他人。
懂得孝顺,就不会呆在网吧几天几夜不归家,完全不顾父母的感受。所以让孩子戒网瘾,首先要培养其行孝。安德义请所有家长率先垂范,首先对自己的父母行孝,为父母洗一次脚,然后“不妨把你的脚伸出来,让孩子给你洗。”安德义称,老父亲90岁了,他每次回老家都会给老人洗脚,女儿亦是如此,每次回国也会给他洗脚。
对求胜心切的父母,安德义用指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种种苛求、攀比,构成各种迷乱的欲望,导致孩子“心发狂”,萌生不轨之举,并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使孩子“不见可欲”,祥和健康地成长,这剂药方,称为“顺其自然”。
婴孩摔跤,家长往往拍桌子、跺地:“打它们,害宝宝摔跤!”安德义郑重提醒家长,这种行为只要有十次,“你就成功地培养了一位社会垃圾!”孩子一生中遇到任何挫折,都不会反省自己,怨天尤人。只有从孩子学步时,摔倒了让其自己爬起来,孩子才会从小养成反省之心,百折不挠。“现在很多孩子染网瘾,是因为遇到各种挫折后,寻求逃避。”
除了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安德义还指出,对孩子也要讲求“恕道”,家长要求孩子做什么事,要体谅孩子的心情,标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或做不到的事,不必要求孩子做,比如自己成天打麻将,而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宽恕之心,即以身作则,种瓜得瓜,种果得果。
(责任编辑:南山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