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清明祭祖为什么会变成奢华竞赛?

2010-03-31 11:18
来源:网络 作者:天涯
  据报上说,全国各地这几年突然想起了老祖宗,纷纷找出生于斯、长于斯或活动于斯、传说于斯的某祖某宗某圣某仙,大举纪念并举行隆重的祭奠盛典。盛典之盛,无非是请各种有

  据报上说,全国各地这几年突然想起了老祖宗,纷纷找出生于斯、长于斯或活动于斯、传说于斯的某祖某宗某圣某仙,大举纪念并举行隆重的祭奠盛典。盛典之盛,无非是请各种有名堂的人到场,脖子上挂一条黄绸子,大型宴会、大型招待会、大型演出、大型祭祀,但都说不上体统和礼仪,连个祭文都写得不合体、言语空洞……就是一个字:奢!

  报上说,早在清明节前,重庆还有别的什么地方,扫墓烧纸燃香烛引起多起山林大火,也有酿成烧死人的惨剧。以此为鉴,媒体纷纷呼吁,提倡时尚、节俭、文明扫墓,但似乎收效不大,民间祭祀攀比之风倒是愈搞愈烈。这边你组织某氏宗亲会搞大祭祀,那边他组织更大范围的某氏宗族会搞更大的祭祀。这边扫墓放千字头的鞭炮,那边放万字头的鞭炮。西安有人给先人在十字路口烧纸,拉一架子车纸钱,烧得火光四起,像闹火灾一样。烧香燃纸祭拜,原本是将现实的香、纸,通过燃烧使其化为烟,即满足人看得见的一种从有形转化为无形的视觉需求,似乎象征着现实与非现实的沟通、在世人与过世者的沟通,寄托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之情。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国人连烧香都不会烧了,不知道烧多少枝香才算心诚,一般人以现实世界的礼多人不怪标准揣测鬼神的心思:香多鬼不怪。于是,表达情感,拼命烧香,以为烧得越多越好。但因为不知道烧多少是个够,尽管烧了很多,哪怕一次烧了五十年的,也似乎感觉自己不是烧得最多的。

  祭拜先人,有的地方随意,有的地方讲究,广东就出现酒店大打祭祖金猪销售仗的情况。报上说,祭祖金猪,娱乐大于食用。西安有的坟墓前,堆满了敬献先人的烟酒点心等贡品,便宜了那些专门捡拾这些东西的人,烟酒点心原封未动的,捡回去再卖给小商店回收。为什么会出现祭品奢华浪费的情况?因为人们不知道祭祖应带什么祭品,而风俗是带往坟地的东西不能再带回家,于是,那些常年忙碌的后人,利用清明祭拜狠狠地将酒食给先人一次性“恶补”。

  报上还说,湖北某地又出现了上万座豪华高价坟墓等待销售。

  报上还说,现在有的人时兴网上祭拜,可是,有的人打起了网上高昂收费的主意。

  细观民间与政府的此类活动,其行为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希望规模搞大搞热烈、提高层次、提高规格、扩大规模,总之追求一个字:奢。因为不知道如何才算到位、如何才算尽了礼,于是只有搞大搞浪费才似乎算是尽心尽力了。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是古人的文化理想。清明祭祀,原本是文雅而优美的民族集体抒情,怎么弄成这种竞赛奢华、攀比浪费的样子?

  一句话:文化核心价值散乱、礼仪失范离谱。人们都在做自己不该做或都在做过分的事情,都在犯一个毛病:淫(即过分)。只有淫才能尽兴、只有淫才能尽力、尽心。

  民风之“淫”,根子就在对文化价值丧失认知,对礼仪谱系的模糊和失范。内心有对先人的缅怀和纪念情感,是谓有礼;但不知道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地表达,是谓不知仪。过去的谱儿(仪)被打散,旧谱儿当然不合适,但新谱儿还没有建立,或者说新谱儿就是没谱儿。弄得民间只有尽量往大往多处搞,也未必见得能表达其情感。即其内心的礼,因为没有仪的节制,是谓滥,即淫(过分)。因而尽管花钱浪费,却处处显得没有礼节。

  说过去的谱儿被打散,过去的范式被抛弃,不是希望“克己复礼”,而是说需要建立新的文化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建立新的礼仪文化。文化即规则,新的礼仪文化就是新的礼仪规则。说这个有点儿大,不好理解,那么就从最基本的细节做起。不能单纯地呼吁过一个时尚、文明、节俭的什么节,这就好比是古人的德化理想,不具备操作性。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