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清明扫墓须文明

2010-03-31 11:27
来源:网络 作者:秩名
  宋代诗人晏殊在《春景》诗中曰:“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 明。”农历三月的清明节,为亲人扫墓祭奠,是中华民族充满人情味 的一种民间习俗,是对已故亲人表达哀思与怀

 宋代诗人晏殊在《春景》诗中曰:“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农历三月的清明节,为亲人扫墓祭奠,是中华民族充满人情味的一种民间习俗,是对已故亲人表达哀思与怀念之情的传统方式。其间蕴含着浓郁的亲情、深沉的寄托、虔敬的孝心,自是此俗绵延千年而为广大民众所认同的主要原因。今年,又是国家新增法定假日中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第一个清明节。

  清明,又叫扫墓。中国自古以来,绝大部分地区人死后都是土葬,做有坟墓,正如《红楼梦》所言:“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后人常在坟墓上种树木,以进行保护,荫及子孙,同时作为纪念的标志。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洗,坟墓本身不免土壤流失,树木凋残。因此,到了春日清明,后人前去看望,带上食物供奉,并整修坟墓,清除杂草,称之为上坟,或扫墓。  然而,如今的清明扫墓,却愈来愈变味了。在每年清明前后,都有一些来自媒体的关于扫墓活动的报道:祭奠燃品从纸钱、冥币到真正的人民币,从纸制的摩托车、电视机、空调到纸制的小车、别墅,在不断地“升级”。甚至有的还有纸制的警卫和小姐,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可以说是祭奠燃品,在与时代同时进步,当今社会上有什么,祭奠燃品就有什么。

  唐代诗人王建在他的《寒食行》诗中曰:“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哪得到黄泉?”寒食节,即清明节的前三天,意思是,在寒食节这三天,在人间已经禁止生火做饭,所吃的都是冷食品,而对死去的亲人却点火烧纸钱,可这些纸钱哪能送到阴间的亲人手中呢?就连古人都明白,为已故的亲人焚烧冥品,仅仅是活着的人的“一相情愿”的虚妄寄托而已,那些“死后方知万事空”的黄泉亲人们,是无法去享用这些纸钱冥币的。在社会愈来愈现代化的今天,作为今人,岂能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扫墓为死去的亲人焚烧大量乌七八糟的祭品,不仅有碍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碍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风尚,而且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污染我们的生存环境,甚至引起火灾,在我国因清明节上坟烧冥品所引起的火灾,几乎年年都有发生。

  清代诗人郭鹿在他的《积雨》诗中曰:“湖上小桃三百树,一齐弹泪过清明。”意思是说,就连湖上的小桃树,都在纷纷为清明落泪,更何况是对已故的亲人呢。利用清明节,寻根问祖,感恩怀亲,本是人之常情,但我们应当文明扫墓。毛主席当年回韶山,拜谒父母之墓时说道:“教我者党,生我者爹娘也!”将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但他献给双亲的仅仅是一束松枝而已。

  作为我们在清明节去祭奠已故亲人的扫墓者,大家应从毛主席的祭奠父母方式上得到点启迪,尽量远离那些冥品愈烧愈离奇、愈烧愈出格的祭奠陋习,要文明扫墓,或是在亲人墓前植树,或是用一束鲜花寄哀思,或是缅怀亲人对自己的抚育之恩,或是教育后代要继承先人的优良家风……只要达到“寄我相思千点泪”的致哀追思就行了,其它都是胡折腾。

(实习编辑:念念)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