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四库全书》与四库七阁的坎坷命运 (2)

2010-07-30 15:56
来源:网络 作者:黄爱平
文源阁《四库全书》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被侵略军的一把大火烧得只剩残垣断壁,文源阁与其《

    文源阁《四库全书》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被侵略军的一把大火烧得只剩残垣断壁,文源阁与其《四库全书》也在这场浩劫中化为灰烬。

 

    文津阁《四库全书》的保存和管理比较正常,基本未受到战乱的影响。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学部筹建京师图书馆,决定将文津阁《四库全书》移交该馆收藏,但还未实行,清王朝即被推翻。民国政府成立后,教育部接管学部,认为京师图书馆“为首都册府”,应该收藏《四库全书》,便请示政府将文津阁《四库全书》移交京师图书馆。1914年,全书连同书架一并运到北平(今北京),1915年正式移交京师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前身,今中国国家图书馆)。经该馆整理后,全书按原架陈列,并向社会开放。至今这部《四库全书》仍珍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是7部《四库全书》中惟一原架、原函、原书一体存放保管的一部。

 

    文溯阁《四库全书》的管理比较规范,保存也比较完整。但在沙俄帝国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侵占东北三省时,曾出现丢失现象。辛亥革命后,全书于1914年一度运至北平(今北京),后于1925年运回,仍收藏在文溯阁,由保管委员会负责管理保存。1926年,保管委员会清点阁书,查出阙失16种72卷,随即委派专人根据文渊阁《四库全书》补抄齐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成立伪满洲国,全书由伪满国立奉天图书馆接管。日本投降后,则交由国民党政府的国立沈阳博物院图书馆保存。东北解放后,全书由东北人民政府文物处接管,后交东北图书馆(今辽宁省图书馆前身)保存。1966年,文化部决定将全书移交甘肃省图书馆代管。于是,文溯阁的这部《四库全书》由沈阳迁往兰州,迄今一直保存在甘肃省图书馆的专门书库中。

 

    文宗阁、文汇阁《四库全书》毁于太平天国战争。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的军队攻入镇江、扬州,文宗阁和文汇阁在战火中被焚毁,阁中珍藏的《四库全书》均付之一炬,荡然无存。

 

    文澜阁《四库全书》也在太平天国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太平天国的军队第二次攻打杭州,文澜阁在战火中倒塌,阁中珍藏的《四库全书》也大量散失。当地的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在避难中发现市面上买卖食物的包装纸竟然是《四库全书》的书页,十分吃惊,立即随地捡拾搜访,又委托书商代为收购,总计抢救出8000多册,约占《四库全书》原有数量的四分之一。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文澜阁重建工程完成,丁氏兄弟又着手进行补抄工作。前后历经6年,共补抄缺失书2174种,补足缺卷书891种,合计26380册,基本上恢复了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规模。1911年,浙江公立图书馆建成,全书移至该馆保存。其后又经过几次补抄及整理,江浙三阁仅存的这部《四库全书》终成全本,现珍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综而观之,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动荡和内忧外患中,内廷四阁的《四库全书》幸存3部,而江浙三阁的《四库全书》仅存半部。当年乾隆帝以盛世君主的气魄,先后下令抄写7部、分藏7阁的《四库全书》,不过数十年间,竟然毁失过半,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时光流逝,天地翻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的文化事业也大大兴盛起来。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率先影印出版了文渊阁《四库全书》。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与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推出了文渊阁《四库全书》的电子版。进入新世纪以来,文津阁、文溯阁以及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影印出版工作也陆续在进行或酝酿之中。这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丛书,如今已经化身千百,广泛传播,并日益受到学术界和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抚今追昔,可以说,国运兴而文化兴,国运衰而典籍亡,一部《四库全书》的变迁,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命运的缩影。

 

(实习编辑:清风)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