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四种《四库全书》背后的思考(2)

2010-07-30 16:07
来源:上海新书报 作者:秩名
现在据说有三家出版社分别要将文澜阁、文津阁、文渊阁本影印出版,不仅是浪费了现有的人力、物力,而且从刊出的报道来看,其中存在着许多市场炒作
  现在据说有三家出版社分别要将文澜阁、文津阁、文渊阁本影印出版,不仅是浪费了现有的人力、物力,而且从刊出的报道来看,其中存在着许多市场炒作的因素,有的要做成线装本,配以全套书橱;有的则准备做出“特藏拍卖本”,有的“手工钤印清乾隆朝故宫文渊阁专用玺印‘文渊阁宝’和乾隆皇帝专用御玺'乾隆御赏”。请问,这是正常的出版活动吗?这是在做书还是在复制文物?在今天的出版物上有什么必要去盖上皇帝的“御玺”?
  在出版日益走向市场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注重出版物的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或者说导向问题,那么这样的做法,在导向上是否正确呢?在此我套用电视访谈节目常用的口头禅—“有关部门是否能管一管”。
 
  重印《四库》应慎重文/葛剑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有关《四库全书》本身的价值,几年来已发表过不少文章,不同的意见都已有充分的表达,不必赘述。现在三家出版社几乎同时推出《四库全书》的三个版本,加上原来上海古籍出版社已经影印的文渊阁本(此前还有台湾版),除了归属权有争议的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存世的本子就出全了。究竟有没有必要,前景如何?
 
1998年,某出版社计划将《四库》制成光盘,我曾发表过反对意见。我并非反对古籍的数字化,也不是不知道数字化检索的优越性,而是针对《四库》的版本价值而言。我认为如果选择最好的版本,包括已经由专家学者整理注释的版本,才能为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经典文本,《四库》完全不具备这个功能。当然要这样做必定会增加成本,延长制作时间,还牵涉到版权,如由中华书局点校的《二十四史》等古籍不会让你无偿使用,其他出版社和个人也会如此。但《四库》版本差,至多只供查阅,不作校勘不能直接引用是学术界的共识,也是我们作为导师对研究生的忠告。有一次我看一位同人的稿子,发现所引《大金国志》出自《四库》,正好书架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新版,对照之下,真吓了一跳,一段原文竟被《四库》删了一大半,有的关键字居然还被擅改。所以,如果谁的论文中引书都用《四库》(不存在于《四库》之外的珍本除外),这篇论文的质量和结论肯定会受到同行的怀疑。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古籍社准备影印《四库》时,当时的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李一氓不赞成。他认为既然台湾已经出版了,只要买一批就行了,不必再印。但他显然低估了大陆的需要量,因为古籍青黄不接,"文革"前出过了的早已绝版,新整理的又来不及完成,不少恢复的大学文科和研究机构有了钱也买不到书,或者无法在短期内配齐必备的古籍书,一套《四库》正好解决问题。而研究人员和教师苦于找不到书,有《四库》查聊胜于无,至少解了燃眉之急。
 
由于《四库》的三个不同版本都是手抄的,如此大的部头也不可能精勘细校,相互间有差异是肯定的,但基本质量,特别是一些关键的删削篡改并无二致。所以对使用者来说,查哪个本子都一样。有必要将三个本子(或许四个本子)合在一起比较的,只限于专门研究《四库全书》的专家,在全国屈指可数。何况这几位专家也不会有时间和精力通校全书,至多随机抽取。所以如果为了研究《四库》本身是没有必要印的,完全可以查原书。
 
既然如此,重印是否成功,就看销量多少,是否有经济效益。
 
买主是谁呢?个人一般不会买,即使买得起,也得考虑实际需要和放在什么地方,符合这三方面条件的人几乎为零。除非想附庸风雅的暴发户,连有点文墨的企业家也不会用这套书当装饰品。研究人员如果想利用《四库》作检索,单位备一套光盘网络版就可以了,比直接查书不知方便多少,好多大学或研究机构都已有了。而且一旦中国古籍有了完整的数字版,或者能够在网上检索,《四库》的检索价值就会逐渐消失。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