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姓氏发展壮大,人丁兴旺,原因可能各不相同。按照使用频率排序,当代中国姓李、王和张的人最多。而历史上李姓称帝人数最多,共50余帝,再加上赐姓、他族改姓,所以发展迅速;王姓普及的最强项是来源多,如周灵王太子姬晋,进谏被贬,因是王族也就姓王了,历数其他来源大多也是奔着「王族」姓的王,所以「王」氏人多势众,倒是与这个字的寓意紧密相关了;再说张姓,我去濮阳的时候,特意参观了张挥墓,这是全世界张氏家族公认的谒祖之地。张挥史传为黄帝之孙,因发明了弓箭被称封为「弓长」之职,后人更以此为姓,世代相传。所以张姓人应介绍自己是「弓长(zhang)张」,而不应说「弓长(chang)张」。
搜集家谱 填补历史
家谱记载了一家一族的渊源和发展,兴旺与衰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发展变化历史,所以研究家谱,也就是研究历史──尤其是姓氏的历史。图为河南省周口市某中学的体育老师叶二红向摄影师展示他搜集到的种种家谱。
宗族家谱:对故土和亲人的眷念
为了这篇报导,最近我逢人便问,你见过自己的家谱吗?回答可以粗略地分成两种情况。出生在大城市的,大多没有见过家谱,甚至想像家谱就是毛笔字的名单表而已。另外一些农村出生,尤其是家乡在南方的,却基本都知道自己的家谱在哪位长亲手里,也知道家谱会将祖先名讳、事迹,家族支系,以及后辈名人的生平详细记载。我发现,那些拥有家谱的人普遍更有自豪感,也更思念故土和家人。而大城市里长大的人,大多因五胡乱中华等论调认为自己是大华夏混血人,并不相信自己的姓氏真能上溯、穿越充满迷雾的历史,找到一位叱咤风云的祖先。
一个姓赵的朋友问我:「你是要去南阳吗?我的父亲正在老家修家谱呢。」朋友的父亲赵志敏,是南阳市唐河县文化馆主任。我登门拜访的时候,《唐河大树赵五门•赵氏支谱•张湾系凌云支谱》已经付印。我对赵姓的兴趣,除了朋友的热心,当然还因为编纂于宋代的《百家姓》就是以皇族姓氏「赵」开篇。此版百家姓深入人心,至今仍无法取代。
赵先生是这样梳理自己的家谱的:「赵姓传说是凤的传人……少昊氏是赵姓家族的血缘始祖,鸟俗氏后裔造父因有功于周穆王而得赐赵城,成为赵姓的始祖。三家分晋,赵氏立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灭赵国后,赵姓散居各地,以国为氏……洛阳赵氏乃天水赵氏之后……明初,吾祖本成公自洛阳梲山迁唐县五里屯(即今大树赵),康熙年间十二世祖耀宗公再迁湖阳张湾,其后裔又迁赵桥、湖阳街、杜楼等地……」
为了感受赵先生的修谱历程,我们跟随他来到了文中所提的湖阳张湾。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这也是一个「主姓」村庄──在赵氏先民迁来之前,以张姓居民为主。小村西侧有一湾积水湖,因此得名张湾。赵先生指给我看村头老树下所立的一截石碑,这块约2平方米的清代残碑名为《张湾祠堂五门本系派序世系碑文》,文革期间祠堂被毁以后曾用来修砌路桥,1986年才被重新安放在这里。而另几块促成赵先生家谱完整性的石碑大多在近年散布于村民家里。
赵先生是幸运的,在这次修谱中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其实寻根问祖在当今中国是件极其复杂的事情。此次采访途中,我遇到了自汉朝被赐地而偏居陕西的一个「第五」姓村,还有因闯王灭明而改姓、亡命天涯的「岁」坡村,以及一处完姓村──全村都是「金」代完颜氏后裔,他们长久以来保留着不与「岳」姓通婚的风俗。这些姓氏现象,好比历史海洋里的一处处文化孤岛,很好地保存了自己的血脉,但这在整个中国属于极少的少数派。多数的姓氏传承线索复杂,譬如大树赵氏在洛阳迁出前究竟如何得姓就只能是个谜了……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