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物理学家曾经说过,只要给出所有物体的动量,他就能推演这个世界。虽然他过于相信动量定理,但他的想法还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即使物质运动规律不遵循牛顿,那也得遵循爱因斯坦吧,即使不遵循爱因斯坦,那也得遵循今后发现的规律吧,换句话说这个世界的运行应该是有规律的吧。不光是物理运动,细胞,组织,神经,思维,意识活动都应该遵循一定规律。如果你承认这一点话,那么所谓人的主观能动性依然决定于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包括你无意中说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也包括我写的这篇帖子,早已由冥冥之中的某个宇宙定律所决定。这个定律,我们有时候叫它道,有时候叫它命,有时候叫它性......
这种观点显然不是我们情愿接受的,但也不是我们轻易能否定的。我们不愿意相信命运决定一切,但亦不能轻易否认命运。世间万物最基本的命运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我们能够预言植物在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更具体的荷花在六月开花、菊花在八月开花、梅花在腊月开花。这,都是命运使然。我们又如何能否认个体的人的命运呢?
如果我们承认这一切,那么我们个体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是性格决定命运还是命运决定性格?是天注定还是人打拼?我们暂且无力回答这一问题,好在孔子在《系辞传》中给了我们一个容易接受的答案,也就是上文引用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天命即天道,在物就是物理,在身就是心性,一体两面而已。人生在世,不外乎达成天命,说得崇高神圣一点就是参天地之化育(参者三也,人与天地并立共同化育宇宙),欲达成天命,外则因循物理,内则竭尽本心,以完成灿烂的生命。于是乎,儒学有了专门研究外在客观的所谓外王之学,也有专注内在精神的内圣之学。前者讲理,讲礼仪,讲制度,讲规矩,他们中有荀子,有荀子教出的法家学生,还有董仲舒,朱熹等等;后者讲心性,讲养气,讲良知,代表人物有子思、孟子、王阳明。《周易》在儒家那里一直是研究道、命、性、理的权威著作。我们不妨从性命开始窥知儒家的道与理。
相关文章推荐:
4、周易
(责任编辑: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