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差别之心”?这个比较好理解。比如说,在一个单位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买车了,于是,同事之间见面最喜欢问:你买车了吗?如果再不买车,就好像做人很失败似的。等大家都买了车,见面又有人问了:你买的什么牌子的车?然后攀比谁的车价钱高,谁的车外观好、性能好。本来大家都在一个单位上班,工作好好的,突然领导决定单位要搞每个月排名,要搞末位淘汰制,要设首席员工岗位,要评选先进等等,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制造出来了,差别之心也就出现了。
是不是首席一定比普通员工学问大、能力强?是不是当上首席之后学问马上就大了,是不是排名第一就意味着你很棒?不一定啦。这些道理谁都明白的。
老子不说吗,道通为一,意思是说道的源头是一致的。庄子在最后一篇《天下》里说,“道术为天下裂”,意思是各家的理论都说自己的有道理,都忙着证他人之伪。近日,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张远山新著《庄子奥义》,迅速引起文化圈关注。据说引发了庄学大战。郭象《庄子注》被古今庄学家奉为庄学至高权威,在《庄子奥义》一书中,张远山经考定认为,今传的《庄子》三十三篇,无一是全真原文,均被郭象先以儒学儒学观点篡改曲解,郭象以注庄来反庄,用伪庄学遮蔽真庄学长达1700多年。
天涯知名网友陈愚说,“这是又一桩学术笑料。”网友关不羽认为,“明显是走火入魔了。”还有的网友认为作者张远山是“哗众取宠”,这些争论声如果让庄子听到了,估计他会马上跳到河里面洗耳朵,因为这些话实在太脏了。庄子一生写了一本书,劝人悟道,修道,没想到却成了后人拿学位、写论文、挣稿费、赚银子的名利场,这是庄子没想到的吧?
大街上那个卖狗皮膏药的人,说那么动听的话,其主题无非是说他的狗皮膏药好,价钱实惠,能包治百病,你相信吗?那是胡扯,对不对?怎么可能包治百病?
可是不少专家、学者也常犯这样荒唐的错误,总说自己的理论好,说对方的不行,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这些都是“道术为天下裂”,各自闹分裂,谁也不服谁。庄子怎么说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意思是说,任何学问其实都经不住无穷追问的,所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这就是庄子为什么要齐物的原因,他是针对人的问题,类似于佛家的众生平等,不仅地位、权力要齐,连生死都是齐的,就是佛家说的要破执。
南怀瑾对齐物论的理解是,没有达到丧我、忘我境界,不能了解万物不齐之间,有超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齐物境界。所以庄子在《齐物论》这篇,开头就求证齐物、万物不齐之上,有一个境界,那是无一物、无何有之乡,了不可得,那个境界的本相是齐一的,那个是绝对的。而万物不齐,有差别,却是相对的。“所以, 庄子全盘是禅宗,后世禅宗说法是学他的。”
一个证得道之后的人,可以逍遥游了,就是说可以解脱了,佛学上叫什么呢?叫法身,就是无所谓身不身的了,身体不过是一个假定的名字而已。到这个境界,才可以说是真正地逍遥。
一般人为什么不能逍遥呢?那是因为我们沉重的肉身被名和利绊住了,逍遥不起来了。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其实人的争执和冲突主要来自“名”。一场高考下来,几人欢喜几人愁。为什么大家都争夺高考状元呢?无非还是名在作怪。但是,作为状元本人应该清醒的是,你自己在考前和考后,学问上并没有差别,不是说你比别人多几分,这一点要有清醒的认识。
要知道,物不会说话,物的差别主要还是人造成的,是人以自我为中心、以现状为中心的结果。
本来大家都是人,一样的人,由于某某出名了,就成了名人,于是就有了名人和普通人的差别,有了大名人和小名人差别,有了大名鼎鼎和普普通通的差别。所以要“齐名”。
庄子在当时已经出名,但是,他知道一个葫芦被劈开当瓢用才能体现出“有用”,一个树被砍了做成茶几才可以证明有用。庄子不想这么被用,想顺应自然,他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自然有自身的规律,只去顺应它就好了,不要刻意去改变自然。
顺应自然的庄子大概是请了个公休假吧,到各处旅游,逍遥到了梁国。梁国的宰相惠施是他的好朋友。惠施知道庄子的学问、智慧远在他之上,所以就有了危机感,很怕庄子见到梁惠王。一旦梁惠王见了庄子,梁国宰相之位不给庄子才怪哩。于是,惠施派出各大政府要员去寻找庄子,庄子听说后,自己上门去找惠子。
惠子见庄子来了,摆出宰相的官架子,故作镇定地问,老朋友找我有什么事?是解决户口问题还是调动工作?
庄子还是那德性,不正面回答,而是讲寓言:南方有一种鸟叫鵷(yuan)雏(一种像凤凰的鸟),从南海飞到北海。这么远的路,鵷却坚持: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喝。脾气还挺怪,是不是?有一天它飞过一只鴞(xiao)鸟(猫头鹰之类的猛禽)的头上,这只鴞鸟正在吃腐烂的老鼠,鴞鸟怕鵷雏抢它的老鼠,便仰头大叫一声。惠子,我的老朋友,你现在是不是也想叫我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