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清初的那个摄政王多尔衮,那是为清朝的奠基立过大功的人,生活作风却不检点,长期和皇太后偷情,后来又偷偷在外面包养朝鲜王的两位公主,谁知乐极生悲,在陪美女打猎的时候,不幸摔下马来,被野猪踏死,享年39岁!
比多尔衮还不受本分的,是康熙的大臣鳌拜,仗着自己是先皇的老臣,当面吆喝皇帝,皇帝一还嘴,他就以辞职不干相威胁。背地里却招权纳贿,结党营私,还逼着皇帝让他做镇国公,结果呢?康熙实在忍不过,用计把他抓了起来,绑到菜市口去正法了。皇上是你主子呀,你欺负皇上干嘛呢?
历史上,因为不守本分,不知足,惹出来的大乱子太多了。守本分,就是不越位,对工作尽心,对家庭尽爱,对朋友尽诚,对上司尽忠,如是而已。我看到一则短信,写得挺好:“官大官小,没完没了;钱多钱少,够用就好;健康身体,无价之宝;知足常乐,憾事全了。”“守本分”这三个字,说起来容易,真做起来难。
我们来看一段庄子的原文吧: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孔子是不是真的对颜回这么说,庄子肯定不在现场,所以我们不必考证对话的真实性,把它理解成庄子假托的寓言就可以了。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颜回去见孔子说,孔老师,我想请个假,离开这里一段时间。孔子就问,你要去哪里?颜回说,我想到卫国去一段时间。孔子一听就纳闷了,问,你去那干嘛?颜回说,老师,我听说卫王这个人,风华正茂,但是当皇帝很独裁,壮年治国,刚愎自用。他耍小聪明,对国家的决策很随便,很少论证,基本属于拍脑袋一族,自己从来不反思。治国智慧不行,老百姓很苦,死的很多。老百姓太可怜了,我颜回看不下去了,要去救民于水火。老师不是经常教育我们吗,已经治理很好的国家就不要去了,去了只是享清福,没有什么作为。有危难的国家要去,帮他们治理好。好的医生,门口的病人总是有病号排队等候,我想用老师教给我们的治国之道,去做一番大事,也许可以帮他们治理好国家,看好卫王这样的政治心理病人。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是可以传孔子道的人。当时年轻气盛,看别人做得不好,着急,说别人笨,说,如果让我去从事那个岗位,我马上就可以干得有声有色。颜回就是这样,觉得自己是孔子学校最优秀的学生,孔子学校又是名校,名校里的优秀生,骄傲啊。看到那个公司乱得一团糟,就想去那个公司当个董事长秘书,CEO之类的,保证能把公司治理得井井有条。也不想想人家那是个家族式的集团公司,凭什么要用你一个外人?颜回头脑发热了,就想施展才华。
这种心理,一般年轻的知识分子都有,热情很高,总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像南宋陆游写过的一首诗所描写的那样: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年轻的时候对世事的艰难一点也不了解,想想中原故土,凭什么被金兵占领?我要复国!我要去西门高原,当陆军,率领士兵一举打垮金兵。
庄子笔下描写的颜回,也就是这种心理。看到卫王把国家治理得那么乱,就想去给卫王讲讲课,教育教育他。孔子一听,就板起脸来,教训颜回:你去吧,如果你不怕死的话,就去吧。就怕你到地方白白送死,你以为卫王会听你的话吗?你真是年少不懂事。读书人最爱犯这个毛病,一心想建功立业,做出一番成就来。可你也不想想,你有名气吗?你是大名人吗?国王为什么要见你?连见都懒得见你,干嘛还要用你?我带着你们周游列国,有几个国家采用我们主张的?最后还不是被人家给排挤走了?要知道国王说的很好听,要尊重圣人之类,其实多半是“叶公好龙”。真正让他们采用,根本不干。
为什么从古到今,隐士都受到帝王的重视?除了因为他们本事大,又看透了人生之外,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没有主动去找皇帝,去要求一个官位。是皇帝主动找他们的,要求他们下山,请求帮忙。隐士如果自己去找皇帝提要求,人家还会重视他吗?
诸葛亮如果主动去找刘备,毛遂自荐,说我可以帮你圆帝王之梦,刘备肯定怀疑,也不会爱惜。人都是这种心理,容易得到的东西也容易失,也就不会太珍惜。所以,诸葛亮也好,张良也好,刘伯温也好,都不是自己主动找上门求着要当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