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就骂颜回,“若唯无诏”,皇帝有没有下诏书要见你?没有嘛。你手里连诏书都没有了,就要去见皇上,你这不是找死又是什么?皇帝是你说见就见的吗?你就拿着孔子学校优秀生这样的名片去皇帝吗?“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那些王公大臣瞧不起你,嫉妒你,看到你到来,一定趁机整你,说不定还说你“性格内向”,精神上有问题,那你送到精神医院里去呢。
南怀瑾在讲到青年做人道理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两句话:“士无贤愚,入朝见嫉;女无美丑,入宫见嫉”。意思是说,一个知识分子,一个读书人,不管你好与坏,是贤良还是愚蠢,他只要进到一个团体,大家就嫉妒。等于你一个小青年,刚进到一个单位,老员工看你初来乍到,也没有什么后台,就侧目而视之,不拿正眼瞧你,你说话根本没有人听,总是要整你两下,称称你的分量。所以说“入朝见嫉”。“女无美丑,入宫见嫉”,女人到皇帝面前,皇帝一旦重用了她,其他女人就嫉妒了,皇帝是大家的,被你一个人抢去了,这还了得,大家想着法子来整你。宫女争宠的故事在历史书中比比皆是。
这种体会大多数人有过。一个人到一个新单位,就像刚结婚一样,夫妻俩总要有一段时间的磨合期,这是免不了的。短的几个月,长的要几年,然后夫妻才越来越觉得对方好,彼此成了伴,到哪都离不开了。孔子说,颜回你真是不通人情世故,你到卫国,那些王公不整死你才怪。皇帝正是壮年,哪会听进的你的话?“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如果你不信我的话,你一定会死在这个残暴的君主手里。
大家知道,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暴君叫商纣王,他把自己的叔叔,也是很忠于他的大臣—比干杀了!纣王的武功高强,文也厉害,这样文武双全的君主,很自负,一般人他看不起,一般人的意见他不听。算是一流的坏人了。比干为了国家好,也为了自己的侄子好,就对纣王说,你这样不行,你人很聪明,但没有诚信,对国家不好,太狡猾了。聪明而不狡猾,老实而不笨才是圣人,你看看你,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而且骄奢淫逸,这样下去不行的,国家要亡在你手里。
纣王被比干说得很不耐烦,说,叔叔,你是忠臣、全国有名的忠臣,是圣人。我听说普通人的心有7个窍,圣人的心有9个窍。你既然这样教育我,为我好,我看这样好了,把你的心拿出来给侄儿看看,也让我见识一下9个窍的心是什么样,好吗?你是大忠臣,这点小要求您不会拒绝吧?就这样把比干杀掉了。
还有那个暴君夏桀,仅仅因为他的大臣关龙逢太忠了,夏桀想,你那么完美,就是衬托我的残暴吧?这个暴君受不了,所以把他杀了。他的忠已经让皇帝受不了了。皇帝的意思是,你们这些忠臣不是一直梦想青史留名吗?好啊,我成全你们。庄子解释说,好名害死人。
不懂人生的人,就好名,别忘了,名是虚的,是个概念而已。人被这个虚的东西骗,是不懂得人生的结果。庄子借题来发挥,要我们去掉“名心”和“成见”,说这二者是“凶器”。“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智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要我们把虚名的心去掉,随便你叫我什么,无所谓。有的人当个什么长,你叫他的名字,他非常不高兴,不习惯,一定要叫他个什么长,比如张处长、李总编之类。因为他很在乎那个官名,久而久之,他连自己叫什么名字都忘记了。在庄子看来,这都是不守自己的本分。
什么叫“德荡乎名”呢?就是受虚荣心的影响,所以千方百计、甚至不择手段地求知名度,那个德已经满了,荡出来了,就像水满自溢一样。一个人有道德、有修养,是好事,可是如果你过分标榜,那就是超过了道德的范畴,就是“德荡”了。夫妻恩爱很正常嘛,可是如果一方逢人就炫耀,我们夫妻的感情多好多好,几十年没红过脸。我很幸福呀,老公给我很多钱花呀,我天天亲自给他做饭,他去哪里都如实告诉我呀,我们天生一对耶。那就是作秀了,就不真实了。还有的人,帮过一个人,逮机会就自夸,我做了件别人做不到的好事啊,这也属于“德荡”。这些都属于不守本分。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德荡”呢?为了名,为了让人羡慕,求名心切嘛。这叫“德荡乎名”。什么叫“知出乎争”呢?知道的越多,学问越大,越容易自负,越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好胜心切。“名也者,相轧也;智也者,争之器也。”庄子说,“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人不能太复杂,简简单单多好。俗话不是说吗,知足常乐,知足得福。
什么叫知足?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消极,也不是不思进取,而是说人不要无休止地追逐欲望。有首民歌唱得好:“无忧无虑又无求,何必斤斤计小酬。明月清风随意取,青山绿水任遨游。知足胜过长生药,克己乐为孺子牛。切莫得陇又望蜀,神怡梦隐延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