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孟子》解读:梁惠王章句上(一)

2010-05-05 11:09
来源:网络 作者:木玄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读解】   是啊,何必一开口就说利呢?
  
  孔子不是早就说过吗?--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为人处世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这样。
  
  荀子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荀子。大略篇》)
  
  司马迁说自己读孟子见梁惠王,常常感叹不已:利实在是天下大乱的原因啊!(《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所以,君子不言利。 这的确是儒学传统。
  
  不过,朱熹《孟子集注》说的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的那麽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惟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