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名著名作 >

不可思议的浪漫:读《牡丹亭》有感(3)

2009-04-26 12:0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们都可以被看作是反封建礼教的女性的典型。而我认为杜丽娘应是位居其首。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们都可以被看作是反封建礼教的女性的典型。而我认为杜丽娘应是位居其首。在当时如此苛刻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出现这样的女性,足以惊世骇俗。

杜丽娘与崔莺莺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具有更明确的反抗封建社会意识的出发点。从表面上看剧中似乎并不存在与杜丽娘、柳梦梅相对应的反面人物,杜丽娘的梦中之爱乃至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都是在不为他人所知的状态下完成的。然而,作品又确确实实使人感到他们始终在一张看不见的罗网中苦苦挣扎。这一点,林黛玉有所继续,但没有杜丽娘这般“锋芒毕露”。

《西厢记》和《红楼梦》所推行的反礼教仅已达到“自由恋爱”这一层面上,而《牡丹亭》则更向前迈了一大步:杜丽娘的爱情故事不是由某个实在的对象引起的;她首先是渴望异性,渴望爱情,在自然涌发的生命冲动的引导下才进入与柳梦梅的梦中幽会,而后恣一时之欢,孕育了生死不忘之情。这一情节以最明确的方式宣示:爱情以及性爱,首先是年轻女子自身的需要;在两性关系中,女性并不必定是被动者;假如爱情不存在,它可以被生命的内在渴望创造出来——一言以蔽之,《牡丹亭》所推行的反礼教已达到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难以抗拒的欲望了——在那一时代,这是惊人的表达,它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这就引起后世种种多情人难以抑制的故事来:娄江女子俞三娘读《牡丹亭》而哀感身世,含恨而死;杭州女艺人商小玲演此剧时悲恸难禁,猝死在舞台上;林黛玉听得唱段里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等词句,“不觉心痛神驰”,潸然泪下。而在此之前,林黛玉还曾对《牡丹亭》中的戏文有一句暗自评价:“原来戏文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二、字里行间的浪漫情怀

《牡丹亭》中众多浪漫的幻想场景,是以美丽的文辞造就的——这是一部漂亮的诗剧!像《惊梦》、《寻梦》两出,把春日园林的明媚春光、杜丽娘的伤春情怀和内心深处的隐秘融为一体,语言艳丽而精雅,非常动人。而前面提到的林黛玉为之落泪的《皂罗袍》则更是一支名曲: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萃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赏这段词句,真觉着耳畔如有怀春的丽人对韶光的莺燕娇嗔。眼前似乎真个出现了那牡丹园,园中“姹紫嫣红开遍”,一姣若牡丹的少女独自其中,暗怀春意,款款徘徊,这是何等浪漫的一幅画面!

想到此,我们不得不再提到另一个人——史湘云。《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有这么一段描写:

……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读得此句,不得不让人拍案迭声称奇:一叹这语言描得好,二叹这史湘云果有几分青莲居士的气度!

此情此景,史湘云与杜丽娘又是如此神似。

从以上种种看来,《牡丹亭》无论从思想还是从文辞,都业已成了爱情的领头者。后人每每想起要为爱情事业奋斗到底时,断不能忘了那位已走在最前面的女先锋——杜丽娘!

(责任编辑:诚明)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