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名著名作 >

兄妹情真:读《祭妹文》 

2009-04-28 11:4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 山里人
袁枚的《祭妹文》感动我们的是他们兄妹之间的真情,这种哀悼思念悔恨之情,才是本文的思想意义之所在。

  古人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其实这句话完全可以用到清代袁枚的《祭妹文》一文上。尽管《祭妹文》在不少方面和《祭十二郎文》相似之处,但这些丝毫不能遮蔽《祭妹文》的光辉,相反,我们会感觉韩愈和袁枚都是至情至性之人,这样的人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

读《祭妹文》最感动的地方就是袁枚对妹妹袁机的深厚情感。作者通过兄妹之间的童年往事、妹妹对自己的殷切照顾、妹妹忍死待兄等一系列的琐碎小事,表现出兄妹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妹妹去世的沉痛哀悼之情。

文章里有这么一段话:“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有参考资料上说:“袁枚写这些是因为他看到了妹妹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的毒害,他的认识是深刻的,也是难能可贵的。本文的思想意义即在于此,袁枚悲痛之情的社会意义也在于此。”(《高中古诗文赏析》北京出版社胡光舟张明非主编)

不可否认,袁枚的《祭妹文》的意义有其反封建的一面,我们从中的确可以看到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但是要说袁枚看到妹妹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的毒害,我想这大概不符合实际情况。

袁枚写这段话的动机仅仅是表示自己对妹妹的愧疚之情。“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这种愧疚之情也是本文“至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不能使妹妹魂归故里而愧疚,因远吊扬州而使妹妹“忍死待兄”而愧疚。我们不会因为袁枚的愧疚之情而埋怨他,反而会为他的真情所感动。同样韩愈《祭十二郎文》也表现出对自己侄儿的愧疚之情。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袁枚生活的时代是非常重视妇女贞节的,假如袁枚的妹妹真得不识诗书,真得能不“艰贞”吗?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中央集权也到了极点。中央集权的加强,必然表现为皇权专制独裁的加强。作为外来民族统治这么一个偌大的国家,清朝必然要加强思想的控制来维护其统治。这些思想举措,客观上也促使贞节观念的进一步强化。强调贞节观念,本质就是强调忠孝思想。宋代朱熹关于贞节观念的理论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使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纵观清朝历史,对再嫁的限制和要求女子守贞的风气还在愈演愈烈。雍正元年上谕就明确诏示:“朝廷每遇覃恩,诏颖内必有旌表孝义贞节之条,实系巨典。”宣扬贞节的女教书籍也泛滥于世。其中有三部代表作,这就是清世祖顺治皇帝御纂的《内则衍义》、蓝鼎元的《女学》及王相母亲的《女范捷录》。这些书中竭力宣扬“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宣扬“守身为女子第一义”,“妇为夫死,古之大径”的思想,提倡“女子守身当兢兢业业,如将军守城。……可贫可贱,可死可亡,而身不可辱”。认为妇女失节“虽为名人,实与禽兽无异矣”。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