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桐城派初祖的大儒方苞,他写了一篇《康烈女传》。康烈女是一个商人的女儿,许配给贫家之子张京,还未过门张京就死了,康烈女却以张家媳妇自居,上吊自杀身死。方苞在传中说,张家本是被人看不起的破落之家,张京的父亲品行又不好,但是由于康烈女这一死,张家马上身价百倍,在京师出了名。由此可见,政府弘扬表彰的力量之强大,社会舆论之强大。正由于女子守节或殉夫能使全家出名、得益,所以都要以女子作为牺牲品了。
正是在统治者大力提倡和女教的强化宣传影响下,贞节观念在清代发展到了前未未有的程度。
大家想,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袁枚的妹妹即使不读诗书,也不会不艰贞。耳濡目染的都是这样的“榜样”,袁枚这样的诗书家庭当然会更加强这一方面熏陶。袁机不肯和姓高的无赖子解除婚约,难道没有为自己家以及自己名声的打算吗?袁机的父兄都知道高氏是个不肖子,如果袁枚真对封建礼教害人的本质有深刻认识,他为什么不阻止?
没有读过书的村妇祥林嫂尚且在再嫁时头上撞个包来表示自己的贞节,何况袁家的大家闺秀呢?
因此,袁枚说“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确是自己的愧疚之辞。袁枚在文后说“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这说明他还深受宗族思想影响,他本质上只是一个封建士大夫,他还意识不到封建礼教害人的本质。
袁枚的《祭妹文》感动我们的是他们兄妹之间的真情,这种哀悼思念悔恨之情,才是本文的思想意义之所在。我们不能因为这篇文章里涉及到“礼教害人”就拔高作者的思想认识,不能因为《红楼梦》里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就认为曹雪芹堪比马克思!
《祭妹文》真至文也!
(责任编辑: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