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华文字艺术可谓博大精深,固然诞生了无数脍炙人口荡气回肠的诗词歌赋,自然也少不了民间五花八门的骂人文化,古往今来,谁又没曾骂过人呢?三国演义这部书中便随处可见骂人的场景,武将上阵时大声喝骂来提高士气,文人之间也时常“君子动口”,仔细研究一下,俨然是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常见的词汇。“贼”这个字可谓用的很广泛,无论什么身份、多大年龄都能“适用”,张角、张梁之流被称为“黄巾贼”,因为在官府眼里他们是造反的“蟊贼”。借工作之便索取贿赂的督邮被张飞骂作“害民贼”。陶谦想巴结曹操反而弄巧成拙,让曹操的老子挂了,怒气冲天的曹操痛骂他曰“老贼”。荆州被破后降曹的文聘被刘备骂作“背主之贼”,而刘备本人,也曾被骂过“大耳贼”。文人出身的诸葛亮骂人的时候还不忘文邹邹,称呼王郎“苍髯老贼”,融艺术性于痛骂中。当然,“贼”中的极致还是“国贼”,够资格享受这样“殊荣”的只有董卓、曹操二人。
其次就是“匹夫”,还是诸葛亮,痛骂王郎作“皓首匹夫”,当然通俗的说法就是“老东西”,比如曹操,攻徐州时曾怒骂陶谦“老匹夫”。张飞城下讨战被严颜一箭射中头盔时也曾跺脚大骂“老匹夫,我要生吃你的肉”,严颜也不示弱,骂张飞“贼匹夫”,结果两个“匹夫”不打不相识,最后还成了亲密战友。
骂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下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府民间都重视出身门第,因此出身便成了骂人的一个绝佳素材。比如小商贩出身的刘备常被骂作“织席贩履之徒”、“织席小儿”,而出道前一直“躬耕”,也就是住在乡下的诸葛亮也常被人冠以“诸葛村夫”的称号。邓艾小时候家穷,给人家做放牛娃,钟会蔑称其为“放犊小儿”。马超领兵攻刘备时,屠户出身的张飞威风凛凛的杀上阵来,大吼一声:“认得燕人张翼德否?”不料马超一句话险些把老张噎死:“吾家累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
骂人还可以从对方的长相着手,还是倒霉的刘备,因为那对异乎寻常的大耳朵常常被叫做“大耳儿”,张飞因为一对大眼向外凸的很厉害而被吕布称为“环眼贼”,而江东孙权的长相可谓“天赋异禀”,眼睛湛绿,胡子发紫,于是便被关二爷赠了两个雅号,一曰“碧眼小儿”,一曰“紫髯鼠辈”。
不光彩的过去也可以成为把柄,诸葛亮舌战群儒时,曾叫陆绩“怀桔之陆郎”,这里面有一典故,陆绩小时候家里很穷,一次去袁术家做客,觉得桔子很好吃,就偷偷揣了几个在怀里,结果临走的时候不小心滚了出来,他不慌不忙地检起来又揣进怀里,袁术很惊讶,说“还有做客时偷人家桔子的道理吗?”陆绩说“我是想带回去给母亲尝尝。”书中说“袁术甚奇之”,估计袁术心里想的是“天下还有脸皮这么厚的人啊”。
最惨的是吕布,因为投靠的主子太多,常被人讽骂,如袁术的大将李丰和吕布阵前相遇时曾嘲讽他:“吕布,背主家奴!”形容吕布最经典的还是张飞那句“三姓家奴”,吕布本姓吕,后来认丁原作干爹,又认了董卓作老爸,可不就是“三姓”吗?也难怪吕布一听几乎吐血,当场就要和老张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