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也因为军事生涯中仅有的几次败绩就被张松涮了一把,当曹操炫耀自己无敌于天下时,张松轻描淡写的说:“……松亦素知。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曹操在濮阳中了陈宫的火计,险些被烧死;在宛城战张绣时屡屡被当时还是张绣谋士的贾诩算计,最后无功而返;在赤壁先是被周瑜火烧战船,又在华容差点被关羽活捉;在潼关战马超被追得到处跑,为了不让马超的士兵认出来,不但把袍子扔了,连胡子也剃了。这些不光彩的往事被张松一一道来,无怪曹操火冒三丈。当然,张松有点鸡蛋挑骨头的意思,任谁再英雄了得,也不可能保证自己在战场上永远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仅有的几次败绩不能掩盖曹操军事上的天纵之才。
在三国时代,骂人往往能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曹操和袁绍官渡大战之前,袁绍的主簿陈琳曾作了一首讨曹檄文,结果本来正头痛的曹操看后居然“惊出一身冷汗”,从而“头疯顿愈”。到底这檄文是什么内容这么功效神奇?后来曹操破袁绍后抓住了陈琳,质问他:“何乃辱及祖父也?”看来陈琳这小子够缺德,不但骂了曹操本人,还顺便问候了一下他的祖宗好几代。
骂人有时可以对战斗的胜利起到关键作用,马超因杀父之仇起兵攻曹,打到潼关时,守将曹洪奉了曹操严令,只守关,不出去交战,于是马超在关下把曹操“三代毁骂”,结果曹洪大怒,冲下关去厮杀,却中了马超之计,丢了潼关。马超也是够阴损的,把人家祖宗三代都挨个的毁了一个遍,换个更清醒的也未必忍得下这口气,何况曹洪这样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呢。
不过也有头脑十分清楚的,即使挨了骂也不上当,张飞攻西蜀时打到严颜城下,任凭他派人骂还是亲自骂,严颜丝毫不为所动,还瞅了个冷子,一箭把正骂得兴高采烈的张飞头盔上的红缨给射掉了,搞得老张一点法子没有。
大多数时候,被骂的人也不甘心吃窝囊气,往往再回骂。小霸王孙策和太史慈当初战场上相遇,二人从马上打到马下,最后孙策抢过太史慈背上的短戟,太史慈夺过孙策的头盔,可以说不分胜负。第二天孙策派小兵挑着太史慈的短戟叫骂:“太史慈要不是跑得快,早就被戳死了。”太史慈不甘受辱,也派人挑着孙策的头盔上去回骂:“孙策的头在这里。” 双方军士来了场气势十足的群骂,俨然是精彩纷呈,不比真刀真枪的肉搏逊色。
有时候骂人也可能会让自己倒霉,孙策收复江东时与严白虎交战,围困了吴城,城上有一员偏将一手托着护梁,另一只手指着城下的孙策大骂。太史慈看不过眼,于是张弓拉箭,一箭就把那个可怜虫的手钉在了梁上。这老兄嘴瘾是过了,可是却遭利刃穿手的横祸。
夏侯渊更惨,因为骂人丢掉了性命。定军山之役,夏侯渊在山下大骂,企图诱使老将黄忠下山厮杀,但是黄忠始终不出战,夏侯渊骂了半天骂累了,就脱下战甲躺在地上休息,这时候黄忠突然从山下杀下来,把猝不及防的夏侯渊一刀砍成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