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武松故事,第一次是在山东阳谷县杀人,第二次是在孟州鸳鸯楼杀人。比较这两次杀人,会发现有趣的差别:
(1) 武松在第一次杀人之前,还搜证报官,企图经由官府司法处理;第二次已经完全不做此想。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已经认识到“司法已死”,告也没用。干脆不理司法,自己解决。
(2) 武松第一次杀人,非常有选择性,只杀了西门庆与潘金莲。甚至连关键人物“贪贿说风情”的王婆都没有杀,只是把王婆送给了官府处理。第二次杀人,十分恐怖,几乎是见人就杀。
(3) 武松第一次杀人,主动向官府自首投案。第二次杀人,是连夜越城而走。
这个差别代表什么意义呢?
9.要有够硬靠山的快活林
《水浒传》里的快活林故事,是在公元十二世纪初的宋徽宗年代,离现在大约900年了。经营这些地方,需要有够硬的靠山。所谓的硬靠山,当然一定要有一些硬功夫。
硬功夫包含两个方面的工夫,就像争夺快活林的施管营与张都监一样。一是要有刀枪棍棒的打斗力;一是要有官府“硬实力”做奥援,官府的硬实力在必要的时候,就可以调动力量,或是可以把对手抓起来,交给官府里的自己人审判。
10.身不由己──从景阳岗走向蜈蚣岭
武松故事从景阳岗打老虎开始。景阳岗,有着辽阔开朗的联想。武松打死了危害乡里的大虫,成了受人敬仰的英雄。之后,在狮子桥下大酒楼打死了奸诈的衙门掮客西门庆。狮子是兽中之王,狮子桥给人的联想,也是一方雄霸。接着,武松是威震安平寨、义夺快活林。安平与快活,已经慢慢失去了原来景阳与狮子的康庄与雄霸。再来,是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飞云与鸳鸯,已经沾有了暮气,格局缩小了不少。最后,是武行者夜走蜈蚣岭,蜈蚣岭给人的联想,已是日益晦暗;武松的路,是越走越狭隘了。
飞云浦,让我联想到唐朝王勃著名的《滕王阁序》里的诗句: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飞云浦是飞云卷雨、物换星移。他给人的联想是,很多事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变得大不相同了。
我相信,《水浒传》的取名,是有他的含义。武松从景阳岗走向了蜈蚣岭,代表了一个人物已经从社会的主流,走入了社会的边缘。其中的是非曲直,也真是一言难尽,还是留待读者自作评论为宜。但是,我们可以分析,武松命运的几个关键转折点:
(1) 武松在景阳岗,因缘际会,凭借个人特殊的才干,偶发性的成为社会的主流。
(2) 当武松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替他的哥哥主持公道的时候,他已经决定离开了社会主流。
(3) 当武松决定接受施管营的要求,与施恩结拜为兄弟的时候,武松已经被 “绑架”,成了施家父子共犯结构的主要分子。
(4) 当武松决定杀了张都监这一伙“黑官恶霸”,武松已经注定走向晦暗的蜈蚣岭,成为社会边缘人,无法回头了。
《水浒传》所隐含的问题是,武松在以上的几个阶段,有可能做出不同的选择吗?我想,有一个经验教训肯定是真实的,那就是“想法决定做法,性格决定命运”。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
从景阳岗的英雄,演变成了蜈蚣岭的行者,武松的个人命运转折耐人寻味。不过个人的经历,毕竟只是一个个案。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语言、共同行为、共同规则、与共同问题。
《水浒传》藉武松的故事,很清晰的描述了北宋徽宗(昏德公)年间,社会行事的共同规则,以及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在本文中,就指出当时社会,至少有以下的这些问题:
1. 普通百姓的生活保障
2. 女性的人权
3. 大哥摇身变成了大官
4. 司法问题如何处理?有官皆如此
5. 做官就要拥有地盘
6. 义结金兰的社会意义
7. 官场集团对集团的斗争
也许《水浒传》之所以能够流传百世,就是因为它很技巧的描述了这些社会问题。更加重要的是,水浒故事所描述的社会问题,虽然离现在已经有900年了,但是一直存在于各朝各代的中国社会中。
这900年来,不管是什么朝代的读者读到了水浒所描述的社会问题,以及官场习气,都会觉得是心有戚戚焉。读到了武松与官场文化,进行直接而成功的对抗,都会觉得痛快淋漓,彷佛是武松在帮自己“出了一口鸟气”!
(责任编辑: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