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应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流传很广,并不是因为诗有多么高明。而他背后有个非常动人的故事。据《太平广记》记载,崔护年轻时到长安考进士没有考上,就在长安暂住。清明日他到南郊游玩,口渴了,就到一家桃花环绕的村舍前敲门讨水喝。有个姑娘开门接待,给他喝水,还靠在桃花树下含情脉脉的看他。第二年清明他重游旧此的时,却敲不出这个姑娘来了。于是就在门上题了这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应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还应该提一提大历时期的诗人张继。也许我们对张继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却不陌生。
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雨火对愁眠。
姑苏诚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据考证,这是在安史之乱中。张继逃难到江浙一带写的诗。逃难,就不是一般的天涯漂泊,这种逃难的苦闷,也就不是一般的乡愁旅绪所能概括的。诗人乘船来到苏州,停泊在枫桥镇这里。他站在船头,看一弯新月显现,又往西沉落去,听乌鸦鸣噪又终于停下来,望着江上点点渔火,还有寒山寺朦胧的轮廓。由于感到寒冷,知道正在下霜。他满怀愁绪,睡意全无。站久了,他终于不得不回到船舱去,“对愁眠”,也就是抱着排解不开的愁绪躺下。可是睡不着。挨到半夜了还是睡不着。正在这时,忽然寒山寺响起了悠悠的钟声,低沉而缓慢,一声声敲走了刚刚袭来的一丝朦胧的睡意,敲醒了在异乡逃难的无法排解的悲苦。于是这首诗在他心头隐现,有一鳞半爪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最令人无奈的,就在于借寒山寺的钟声敲醒人的梦境之后,把人撂在这荒寒中无有着落,并让人用一生的经历来消解这梦后的凄苦。
在文学史上,一提起大历诗坛,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号称“大历十才子”的一批诗人。说是十才子,其实各种文献的记载都不尽相同,加起来有十好几个。这些人才华横溢,在当时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大历十才子都喜欢参禅访道,游山玩水,企图借这种生活保持一定距离的方式,来缓解乱世带给他们的痛苦。他们的诗都写的精巧清丽,但调子是低沉的,伤感的,内容也比较单一,缺乏个性和独创性。
在十才子中,卢纶有些特殊,他有过十几年军营生活的实际体验,至今还有传诵的名篇: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孤。独立扬新令。千营公一呼。(《塞下曲》)
这种写军营生活的诗,要的就是气势。一出场就气势威严,咄咄逼人。主将发布新的军令时。千千万万的战士都一起高呼,军容的那么整肃。这种群体形象,重要的声势浩大,不怒而威。
下面的这一首诗更是教孩子们背唐诗时多半会教的。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循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并没有到过边塞;真正到过边塞而且写边塞诗也写的非常出色的是李益。李益擅长写七绝,研究唐诗的人认为,他的七绝足可以和李白、王昌龄媲美。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千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刚刚下过雪,沙漠里寒风刺骨。在这种气候里行军,艰难是可想而知的。这时,出人意外地传来了笛声,吹的还是《行路难》的曲调,是月光映照下的千千万万的战士都不约而同转过头去寻找笛声传出的地方。诗人只说到这里为止,其余一切就都由读者自己去补充了。
李益不光是边塞诗写得出色,写人生离合聚散的诗,也有非常感人的: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月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喜见外弟又言别》)
诗人和这个表弟是小时候因战乱而分手的,一别十几年。如今都已长大。因而见了面,一时竟认不出来了。“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这一联写的非常传神。初见时一惊,说明模模糊糊还有那么一点印象,于是才互相探问姓名。这中间包含着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伤心惨目的事件。诗人只用“别来沧海事”一句,就把这股潮水闸住了。为什么才一见面,就“明月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又要各奔东西呢?自然还是因为战乱,给人造成的生活艰难。
(责任编辑:神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