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名著名作 >

唐之韵:别调独弹(2)

2009-05-31 10:3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这是一首流传极广的诗。大雪笼罩千山万径,白茫茫一片,没有鸟飞,没有人行,只江边上有一叶孤舟,舟中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独自在垂钓。将山、径、

这是一首流传极广的诗。大雪笼罩千山万径,白茫茫一片,没有鸟飞,没有人行,只江边上有一叶孤舟,舟中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独自在垂钓。将山、径、舟、江、雪这些景物,用绝、灭、孤、独、寒这些词连缀在一起,展示出一片荒寒冷寂。全诗写景,没有一个字关涉到诗人的感受,但诗人的孤独凄苦,却又显现在每一个字里,景也就是情。景是暗淡的,情也是暗淡的。渔翁,这样独守寒江,应该是感到寒冷的,但他就是不走。因为在这灰暗的最底层,毕竟还有一股倔强在支撑着他,使他咬紧牙关,抵御着环境的寒冷。

《渔翁》也是至今仍有艺术感染力的诗: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夜傍西岩宿”中的西岩,就是这个朝阳岩,下面是汀江的支流潇水。“晓汲清湘燃楚竹”是和“湘”,本应作“潇”,只是因为潇水在不远处就汇入湘江。而且潇与晓同音,念起来绕口,所以诗人改作“清湘”。诗人大概是在东岸望着朝阳岩吧。他看见渔翁在汲水作饭,等太阳出来、烟雾消散时,渔翁已离去,青山绿水中传来唱《矣乃歌》的歌声。残剩的白云,依然在朝阳岩一飘拂。这首诗意境特别清幽超远。景物既清晰,又像海市蜃楼一样不可把捉。表面上闲适恬淡,骨子里仍有一种拂拭不去的失落感。

十年后,他被召回朝廷。路过屈原投水自尽的汩罗时,他感慨地唱着:“南来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汩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汩罗遇风》)他没有像屈原那样被永远抛弃,虽然离开朝廷十年了,毕竟又能回去了。因此他希望汩罗这里的大风,不要把他的船吹翻,使他像屈原一样被淹死。因为他生活在圣明时代。可是他兴冲冲地刚赶到长安,却被一瓢冷水冲到了更远的广西柳州。“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于是他又来到湘江上,又坐上船朝南走。这时他四十三岁。“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再上湘江》)也许他已经感到,这衰弱的肌体无法再支撑下去了。也许他是在盼望,朝廷能早一点再召他回去吧。“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他把有限的岁月一天一天向无限中数去,已经无法再抵抗孤独的袭击了。四年后,他终于被寂寞击倒了,等朝廷赦免他的文书送到时,他已经无可奈何地死在这里了。这是他的衣冠墓,这里是记念他的柳侯祠。他的心情太沉重了,听听他这酸涩的歌声: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忆,散向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读这首诗,我们也许会以为柳宗元看见是什么险峻的穷山恶水。其实,这里的山,与韩愈说的「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奇山相似,是以柔美著称的。然而,柳宗元渴望见到京城长安和长安的亲友时,正是这此挺立的山峰,挡住了他的视线,便函他郁结的愁绪无法排遣。于是此时此刻,他眼中的这些山峰就不再是柔美的,而像尖刀一样剜割着他的心灵,使他痛苦。从诗的情绪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已经不像十年前贬到零陵时那样了。那时候,他才三十多岁,心里到底还有一股火气,还敢顶着严寒去“独钓寒江雪”。更主要的是,他大概以为在零陵呆个几年事情也就算过去了。他没有想到一住十年且不说等来的竟是更沉重的打击,被赶到更远的柳州来了。以前他还能强迫自己显出几分旷达,把心情调节的尽可能闲远,以此来减轻内心所承受的压力。可是现在不同了,明明是“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岭南江行》)—名叫射工的鬼蜮诡诈地含着沙子来射人的影子,使人得病,而飓风将起的云彩又使海上的旅客惊恐。到这步田地了,又怎么能装得出轻松来呢!因而到柳州以后,柳宗元的诗倾诉的就只是痛苦和悲愤了: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