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怀古第一诗——李白《金陵三首》鉴赏(2)
2010-02-24 14:13
除了地理形势上的特点外,李白还看好金陵文化,六朝故都,文化底蕴深厚,也易生情结。李白《金陵》诗中写道: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空馀后湖月
除了地理形势上的特点外,李白还看好金陵文化,六朝故都,文化底蕴深厚,也易生情结。李白《金陵》诗中写道:“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空馀后湖月,波上对瀛洲”;其诗又写道:“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金陵乃东南形胜,六朝古都,在李白笔下,既炫耀其昔日不可一世的荣耀与繁华,也具象其繁华破灭后的荒凉和萧瑟。以此对比,而形成了情感上的反差张力。细细玩味诗人笔下的金陵意象,分明承载着历史兴亡的沧桑信息,展现了一种意味极其浓厚的文化政治的内涵,夹杂着一种深深的哀怨和悲悯。对于李白来说,金陵值得写的也太多了,除了比较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登金陵凤凰台》、《金陵凤凰台置酒》、《苏台览古》等,还有名句如“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月夜金陵怀古》);“朝别朱雀门,暮栖白鹭洲。波光摇海月,星影入城楼”(《宿白鹭洲寄杨江宁》);“北堂见明月,更忆陆平原”(《金陵王处士水亭》);“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月下吟》);“钟山龙蟠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金陵歌送别范宣》)……可见,李白对金陵真正是一见钟情的看好,也一往情深的眷念。
诚然,今日之金陵,相比长安,无疑已是王气黯然的伤感旧地。然而,毕竟曾经“旧长安”,依然有“地即帝王宅”的偏好情感的触发。“金陵”这一地理名词,被附着上了特定的文化情韵,附着上了诗人特殊眷念情感。作为旧时古都,虽然已经衰落,对诗人来说,最容易生成金陵情结。而素有儒家济世之志、纵横家风度的李白,把金陵作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历史教科书来读,从金陵的今昔中读出了政治的内容,读出了兴亡的伤感,也读出了自身处境的凄凉。当他远离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而身寄金陵时,必然更加容易激荡出怀古之情和用世之心,生成“长安不见使然愁”的政治失意感来。
金陵有其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内涵,直接与政治有关,李白选择对象寄予其政治意蕴的意图是豁显的。这种题材和描写对象,决定了此诗属于政治抒情诗一类的性质,不能解读为一般性的山水诗。而李白的《行路难》、《梁甫吟》、《永王东巡歌》等,是其强烈的政治性苦闷心情的真实反映,这些乐府诗多仍乐府旧题,内容即事兴慨, 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抒情色彩,而我们还只能读为间接的政治诗。因此,写作《金陵》时的李白,与其说用的是诗人的视阈和美感,不如说更多的是政治家的胸臆和思考,让人感到其中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引发。
第二、《金陵三首》诗也最能够凸显李白的诗歌印记。
李白毕竟是个诗人。《金陵》毕竟是属于文学的诗歌,而不是政治报告或其它。也就是说,李白《金陵》诗,既有认识价值,认识其怀古的政治用心,也更是艺术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从艺术上来解读,我们以为有三点很是突出。
一以题旨观。李白在《金陵》其一的开头便言:“此地旧长安”.此五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也是三首诗的思想基点。诗人以“金陵”比“长安”的意思,是在于暗示金陵昔日的辉煌,也是为其今日之闲置而惋惜,言下之意是,白白有此“帝王之宅”的形势,如今却被弃置之地。这种意识和情绪,即成为此诗一贯到底的潜流。深究《金陵三首》的创作用意,就诗而论诗,千万不能忽视诗中的那个重要暗示,那就是“空”字。三首诗二言“空”,“空”字可视为诗人金陵怀古的题旨的聚焦和情感的泉眼,亦即诗眼。诗眼在“空”,于“空”上我们可以透视到诗之题旨:其一诗中“金陵空壮观”曰“空”;其二诗中“空馀后湖月”也曰“空”;第三首诗里虽然没有出现“空”字,但是,最后“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的收束,不出“空”字而含“空”意也。李白何以在此三首诗中要频频叹“空”呢?我们揣摩三首诗意,可蔽之以一言:金陵多好呵,然而白白地空有其好也。言外之意是,此龙盘虎踞之地而不迁都于此那是多么的可惜啊!再配合以诗中对金陵的夸好性描写,诗人的写作意图更是昭然欲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