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名著名作 >

金陵怀古第一诗——李白《金陵三首》鉴赏(3)

2010-02-24 14:13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作者:王志清
《金陵》开篇云: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结尾云: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全诗这样的起、落的过程交代,三首一体,首位环顾,可谓用心良苦,其中蕴

  
  《金陵》开篇云:“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结尾云:“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全诗这样的起、落的“过程”交代,三首一体,首位环顾,可谓“用心良苦”,其中蕴含着的感情和思考也是十分深刻的。成也金陵,发端以追述西晋南渡的史事;败也金陵,收束则感叹江山易代的败笔。地势依旧,成败判然,尽在“人谋”也。因为其奇妙的构思,使此诗超离了即兴性的随意“脱口秀”的形态;又因为其高远的立意,使此诗超离了一般性意义的山水咏叹的层面。
  
  二以结构观。《金陵》三诗各自独立,又互为顾盼而形成了一个整体。而三诗在写法上则有明确的分工合作,鲜明的侧重,各不重复。一首写一景一事,如果说,前二首侧重于描写,那么,第三首则重于感发,是慨叹,喟叹,是陈述性的“歌吟”,虽然也有意象,但是,是述,而非写。
  
  在具体的描写上,第一首侧重于壮大,是写虎踞龙盘的形势;第二首略偏于柔巧,通过今昔对比来写“空馀后湖月”的萧瑟;第三首则由山水而具体到宫殿、绮罗,“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即在好山好水的描写之后,补写引起遥想的眼前景物,以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突出了六朝过后金陵盛衰的所蕴含的历史教训。
  
  《金陵》诗所用意象,一为“山”,一是“水”.第一首写山,第二首写水,第三首则有总写山水的意味。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晚唐许浑的《金陵怀古》“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诗中的“空余后湖月”则写水,暗含了金陵末日的交代,是金陵盛极而衰的写意,也是今日金陵倍受冷落的形象写照。诗中山水,而非一般游人目中的山水,也非李白其它山水诗中的山水,山水皆染上了政治的色彩。世事多变之中的山水不变而变,金陵还是那个金陵,金陵已全然不是那个金陵,曾经为孙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六朝古都的金陵,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李白始作俑者,而金陵的盛衰沧桑,则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
  
  三以章法观。《金陵三首》可作为五律来读,是不甚协律的五律,而实乃行云流水的歌行。三首诗仅120字,属于短篇歌行,然而,其跳荡纵横,开阖张翕,具有长篇的气势和格局,仿佛《行路难》、《将进酒》。
  
  从情绪流程看,第一首是写“欢”心,放情寻醉;第二首是写“惜”意,情感转为深沉;第三首是写“憾”情,“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诗人的情感,如同突兀而连绵的山脉,层层迭迭,起落变化,诗之其一,先以“醉客回桡去,吴歌且自欢”,写恣欢的场面和心态,贪杯图醉,吴歌自欢,貌似旷放,实多苦痛。诗之其二,则以“空馀后湖月,波上对瀛洲”的冷落凄清,来对比昔日的繁华精彩,顿挫诗情,低回思绪,以表现诗人的沉郁悲怨。诗之其三,“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陡起而歌,与其一之“歌”相照应,然而此歌非彼歌,此乃诗人之歌。其歌之内容强烈对照,启发读者将它的现状与历史作比较,其盛衰兴亡之感自然寄寓于其中。
  
  从“情节”的发展看,诗人酒壮胆气,狂态恣肆,激情震荡,含有及时行乐的放纵,更是沉思过后的顿悟,情绪高扬上推。但是,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诗人,终于还是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诗以“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结,欢悲遥接,回应篇首。三首诗情感曲折捭阖,先张后翕,百步九折,起落无常。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