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名著名作 >

《岳阳楼记》何故不“记”楼?

2011-05-20 11:35
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张衍荣
谁都清楚,《岳阳楼记》不仅是写给天下人看的,更是写给宋仁宗看的。我们完全可以想见,饱经沧桑、心底凄凉的他,没准已是老泪纵横了!一个落难的“问题官员”,下笔之前,不

 


岳阳楼 潘韵作  

 

 


 

范仲淹画像


  《岳阳楼记》通篇四百四十六字,却无一字用在楼姿楼貌上,何也?

  其实,文无定法,就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样,怎么写,完全悉听尊便。只是有一条得注意,即不管你怎么写,必定自有一宗。那么,范大人之不“记”楼,端的是哪“一宗”呢?这就要从作者的人生轨迹中去寻找答案了。

  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两岁丧父,尔后随母下堂,到平江府推官朱文翰膝下当继子,改名易姓。说来辛酸,封建时代这是很受歧视的,民间即有“背篓子”的辱骂之名,加之家境贫寒,攻读之路分外艰辛,也让他自幼形成自强不息的性格。

  1009年,范仲淹到长白山醴泉寺借读,刻苦自律,饱受磨难,即使每日“画粥断齑”,也笃学不辍。

  1011年,范仲淹得知身世后,前往应天府拜戚同文为师,继续苦学。

  1015年,时年26岁的范仲淹终于金榜题名,迎来了他人生的大转折,从此,开始了他三十七年的宦海生涯。“初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29岁恢复范姓,改名仲淹。”

  尽管他文韬武略样样超群,担任过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谏、枢密副使、宣抚史、安抚史、参知政事(副宰相)等高官,甚至还立有赫赫战功,但每个岗位都呆不长。这种官场上的频繁“轮岗”,并非他见异思迁,实乃不容于权贵利益集团。

  范仲淹宦途十分曲折,四起四落,数度遭贬,大部分时间都“处江湖之远”,被弄去搞基本建设去了。说来简直难以置信,他一生中竟到泰州、楚州、陈州、睦州、饶州、润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邓州、青州等十数个基层“锻炼”过。他的这些跌跌撞撞、载沉载浮,当然与真宗、仁宗父子对他的政治信任度有关。因为“忠”是封建官吏的第一要务,是他们博取皇帝政治信任的本钱,也是加官之本,晋爵之基,富贵之源。范仲淹在官场历练了几十年,从一个书生气十足的愣头青,成长为一名老练的政治家,这点他还是清楚的。可惜的是,忠君与恤民的范仲淹屡遭挫折和打击,这说明在真宗、仁宗父子心中,他的忠诚度不怎么高。所以,他还得不停地努力,还得拼命地加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抓住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表忠心、献忠心。这其实也是大多数封建官吏的心态。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范仲淹迎来了撰写《岳阳楼记》的非常时刻。

  那是庆历六年的事,当时他正被贬在邓州任职。那是他的第四次被贬。已经是五十七岁的老汉了,还经得住几次折腾?天晓得还有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这次“作文”能不能算是一个机会?能不能争取成为一个机会呢?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