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历史悠久。如今,艾灸的效用被人们广泛所接受。人们艾灸的同时,也喜欢追根溯源,艾灸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等待考证。
数千年来,历代医家和劳动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利用艾灸调理疾病的临床经验,使艾灸逐步形成了系统理论。由于艾灸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其适应症又很广,效用显著,既可艾灸病症,又能强身健体,所以艾灸数千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如《庄子·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如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诊式·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脉法》、《武威汉摹医简》中均作“久”字。“久”以后演变为“灸”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从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证,现代胡厚宣认为,“我释床,亦即庥字……字当象一人卧病床上,从木象以火艾灸病之形”。灸法已在殷代出现。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在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开始用火。陕西蓝田人在100万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迹,北京周口店人在50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火种。《庄子·外物》载:“木与木相摩则燃”,《绎史·大古第一》载:“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教人熟食”。人们在百万年的加工石器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摩擦生火的事例,从钻木、刮木等生产实践所引起的燃烧中,逐渐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终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此种简便的方法,直到解放前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着,如佤族用木棒上卜交互摩擦取火,苦聪人锯竹取火,黎族钻木取火等。火的发现和使用跟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火的掌握既可使人类躲避猛兽的侵袭,可以熟食,又可抵御严寒酷冬的恶劣气候,还可将树木等用火燃着后灸于患处,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灸的适应症灸疗,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载,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攻”即是灸法,“达”即是刺法。艾灸疗法起源于——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 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伴随着中医的发展,艾灸也在不断完善。东汉医家张仲景,提出“阳证宜针,阴证宜灸”的见解。在《伤寒论》中,涉及有艾灸的内容12条,许多条文有“可火”,“不可火”的记载。三国时出现我国最早的灸疗专著——《曹氏灸经》,总结了秦汉以来艾灸的经验。到两晋南北朝时期,艾灸已被运用到预防疾病,健身强体等方面,而此时瓦甑灸的发明,为日后的器械灸打下了基础。
到了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出采用艾灸预防传染病,艾灸某些热性病的理论,并开创了艾灸器械运用的先河;至此,艾灸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有了专业的艾灸师。宋元时期艾灸备受重视,国家医疗机构——太医局设针灸专科。北宋灸学著作《铜人俞穴针灸图经》详细地叙述了经络,俞穴等内容;王惟一制造了两具我国最早进行针灸研究的人体模型——铜人,这些对经穴的统一,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此时,人们还发明了利用毛茛叶、芥子泥、旱莲草、斑蜇等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使之发疱,进行天灸,艾灸的方法。
明代是针灸的发展高峰时期,《针灸大成》、《针灸大全》、《针灸聚英》等一批针灸著作相继问世。人们开始使用艾条温热灸,桑枝灸,神针火灸,灯火灸,阳燧灸等艾灸。后人将艾条温热灸的艾绒中加进药物,发展成为雷火神针,太乙神针。
明末清初世乱纷纷,历朝名医编撰之典籍多数惨遭流落,针灸亦只在民间流传,至此艾灸的发展进程遭受重大打击。时至清末,由于西方文化的流入,艾灸法陷入了停滞发展时期,但由于其简便安全,疗效卓著,因而得以在缺医少药的民间流传下来。
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中医热”“针灸热”,艾灸也随之复兴,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燎灸”,“火柴灸”,“硫黄灸”等新灸法,发明了电热仪等各种现代艾灸仪器。同时,艾灸在对休克、心绞痛、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骨髓炎、硬皮病、白癜风等疑难病症的防治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艾灸还开始涉及减肥,美容等领域,备受医学界的注目。
艾灸历史源远流长,纵观艾灸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里程,第一个是传统艾灸,第二个是现代艾灸,不论是传统艾灸还是现代艾灸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之处。传统艾灸有效,但有烟,有火(不安全),操作不方便(需要专业人士);现代艾灸,虽无传统艾灸之弊病,但疗法单一,有时好转反应太强烈,使有些客人难以承受,这正是其单一疗法的局限性所造成。
艾灸作为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也一直对世界医学有着深远影响,针灸先后传入了朝鲜和日本,后又传入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我国的艾灸作为解除患者病痛的调理方法之一。作为我国的医学瑰宝,艾灸也应走入寻常百姓家,为解除人们的病痛,造福于民创建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