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同兄雷门、白夫,以八月十八日至九江。易小舟,沿江南入龙开河,二十里,泊李裁缝堰。登陆,五里,过西林寺,至东林寺。寺当庐山之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山不甚高,为庐之外廊。中有大溪,自东而西,驿路界其间,为九江之建昌孔道。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规模甚大,正殿夷毁,右为三笑堂。”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于嘉庆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来到庐山,他把对庐山的美景全部下进了他的游记之中,使人们在读过之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我们登上庐山,在缭绕的云雾之间远望着四方,感受着它北濒长江,东接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的气息时,我们只能赞叹,赞叹我们祖国江山的多娇。相传在周朝时有匡俗上山修道,结庐为舍,一心修炼,周天子派人四处搜索,当找到匡俗的住处时,匡俗已化羽成仙,仅存所住的草庐。所以后人便称此山为匡庐、匡山。
实际上,庐山之名是与其山形地貌密切相关的。这里的山岳平地而起,四周险峻挺拔,中间平凹,整座山好像一个巨大的箕筐。庐山最高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群峰间散布有许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涧,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庐山是一座集风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自然与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漫步庐山,感受着山间浓郁的认为问气息,我们深受熏陶。早在六千年前,庐山便有人类的活动的足迹。长久以来,人们在这里创造出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庐山文化。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的作者司马迁,曾南登庐山,并将庐山载入《史记》。诗人陶渊明在庐山开创了中国田园诗风。从公元前一世纪至今,谢灵运、李白、自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近1500名诗人先后登山,写诗4000余百,诗碑遍布庐山上下。在小学的语文课文中,我们学到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公元405年,已经41岁的陶渊明辞去了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县令,重返庐山的田园村庄,从此再也没有走出庐山。陶渊明用一首《归去来兮辞》,抒发了他当时脱离官场而感到浑身轻松的心情。
公元381年,高僧慧远在庐山定居并建造了东林寺。不久,慧远在庐山创建了净土宗,信者众多。东林寺也就成了净土宗的发源地。由于东林寺的存在,东晋的帝王将相、社会知名人士纷纷到庐山建筑寺庙进行修炼。慧远在庐山隐居历时30年,他成为当时南方的佛教领袖,庐山因此也成了南方的佛教中心。
来到庐山五老峰之下,走进白鹿洞书院。感受着熟悉的学术氛围。回想北宋初期的情景,那时白鹿洞书院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置身其中,我们仿佛能够依稀听见那朗朗的读书声。公元1179年,朱熹决定修复白鹿洞书院,并在书院亲讲学授课。他在白鹿书院的教学主要是传授儒家经典,阐明义理,并要求学生实践。他编的书深受学生欢迎。 朱熹也极为注重教育方法,他提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的读书原则,并且提倡师生之间质疑问难,能者为师。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这一时期,使白鹿洞书院达到极盛,前来求学听课的人数不胜数。一度成为江南名儒学士荟萃之地。 继朱熹以后,陆子静、王阳明等理学大家相继到这里讲学。
来到庐山,一定要欣赏一下当地美丽的西式别墅。虽然它们跟我过传统的建筑风格很不一样,但它们也是庐山一道别样的风景。1886年的冬天,一位英国传教士登上了庐山。他看上了庐山牯牛岭的一块平坦地带。他很快得到了牯牛岭这一带土地的租借权,李德立将牯牛岭改为“牯岭”,并成立公司,开始了他全面的规划和建设。到了1927年,庐山已经有了560栋别墅,居民多达几千人,分别来自英国、美国、法国等16个国家。用大学者胡适的话说:“牯岭,代表着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在清爽宜人的庐山,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美庐别墅是绝对不能错过的景点。 1948年8月,蒋介石为他喜爱的这幢别墅题写了“美庐”二字,他让石匠,将这两个字刻在了一块天然的大青石上。10几天后,蒋介石和宋美龄离开了美庐,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 1959年,毛泽东第一次上了庐山,就下榻在这幢别墅里,有关人员安排石匠准备将“美庐”二字凿掉。毛泽东制止了这个行动,从此以后,“美庐”二字再也没有人动过它。
一位筑师在游览了庐山以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庐山是安静的地方,是让人沉思反省的地方。”这也许就是庐山文化带给我们的独特感受吧。
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庐山:“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鬼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