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再说长江(二十二):庐山说“庐”

2009-08-05 10:2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20年前的《话说长江》,是中国电视史上载入史册的收视奇迹,如今的《再说长江》则是中国电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记录长江行动。

更多相关视频详见再说长江

在长江中游和下游的分界处有一座山拔地而起,在这山顶,有一座小城坐落云中,这山就叫做庐山,这城就叫做牯岭。这座小城海拔1200多米,是长江边上相对海拔最高的一座小城。这是一个健全的有着现代气息的小城,山上的人和上山的人谁也说不清山上的生活与山下有什么不同。“庐”字在汉语中就是房屋的意思,“庐山”直白地说就是有房子的山。山顶上房子多了,就有了这座叫做牯岭的小城。这在中国的所有名山中堪称为一。

3000多年前,匡俗七兄弟在庐山筑庐隐居,学道求仙,相传匡俗得道仙化,人去庐存,这山被称为“神仙之庐”。此后便得名“庐山”。从这里,人们可以俯瞰到庐山脚下的长江,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还有沿江重镇九江市。庐山,北临长江,东倚鄱阳湖。湖光潋滟之中,托出了拔地而起的奇秀匡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的这首诗成了庐山的点睛之笔。许多人都是读了这首诗后才知道庐山的。从司马迁登顶庐山起,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东坡、朱熹等近代1500多位中国历代名人登上了庐山。他们或作诗赋词,或搭庐建舍,为庐山积淀下丰厚的文化遗存。从清康熙到光绪的200年间,又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登临了庐山,庐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着世人。与中国的所有名山大川一样,历代摩崖石刻也遍布庐山。然而,在100年前出现的这方英文石刻,却唯庐山仅有,它成为中西文化在庐山汇聚交融的永恒标记。惊人的发现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庐山一座老房子的新主人正在装修,工人拆除壁炉时,一本发黄的老相册掉落下来,人们请慕德华辨认照片上的文字,当时他是庐山中学的英语教师。100年前的老照片凝固了这家外国侨民温馨的一瞬,也深深地震撼了这位100年后庐山上的中国人。

2005年5月,慕德华赴美国参加了庐山牯岭美国学堂校友会两年一届的聚会。这些老人在上个世纪初生活在中国的庐山,他们与庐山结下了一世情缘。斯德霖夫妇双双出生在庐山,青梅竹马的两人在庐山长大并结婚生子。这些照片,记录下他们在庐山的每一个幸福的瞬间。这位同样在庐山长大的伊恩·格兰特,为我们提供了他们儿时在庐山生活的影像。近一个世纪的美好记忆凝结在胶片上,更把他们在庐山时的时光定格成他们心中的永恒。如今,慕德华与近百位眷恋庐山的外国老人及其后代建立了网上联系,这是一封来自美国的邮件,他们请慕德华帮助寻找1912年自己的父母在庐山举行婚礼的教堂。按图索骥,慕德华很快就在庐山的一座有名的教堂前,寻找到了90多年前这对美国夫妇的幸福记忆。新郎身后的那棵幼苗如今已长成了参天大树,它见证了近100年的岁月流逝。

19世纪上半叶,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上海、南京、武汉、九江等长江沿岸城市成为通商口岸,大量的外国人涌入了这些城市,在那里生活和工作。当时,最让外国人不能忍受的是,每到夏季,这些城市有着火炉般的酷热,寻找并开发一处气候凉爽、风光秀丽、交通便捷的避暑胜地,就成为那时外国人们的急需。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庐山。九江远望,遥对着庐山的五老峰,不远处就是锦绣谷,谷下这条山路的终点是御碑亭。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为纪念他所尊崇的周癫人,执意在荒无人迹的庐山之顶建亭立碑。为了运送御碑上山,人们开辟了一条险峻崎岖的九十九盘山路。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