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再说长江(二十二):庐山说“庐”(2)

2009-08-05 10:2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1886年的冬天,一个叫李德立的英国传教士从汉口沿长江之下九江,上岸后便沿着这条山路开始了对庐山的攀登。登上山顶放眼望去,他惊呆了,庐山之巅

1886年的冬天,一个叫李德立的英国传教士从汉口沿长江之下九江,上岸后便沿着这条山路开始了对庐山的攀登。登上山顶放眼望去,他惊呆了,庐山之巅的牯牛岭竟是一片平坦的谷地。他这惊羡的一望,对庐山将意味着什么呢?为西方人所仰慕的庐山文化积淀,以及庐山海拔千余米的高度,所造成的凉爽的温度,加之有便捷的长江水路,这使李德立意识到,只要在牯牛岭上开发建房,上庐山避暑,必将成为沿江城市中外国人追求的时尚。精明的李德立看准庐山上潜在的商机,凭借列强势力,于1895年强租下了牯牛岭,租期竟长达不可思议的999年。李德立用英文为这里取名cooling,即清凉之意。这正与山上的俗称“牯牛岭”巧合。随后,李德立开始开发这片租地,他将地皮分成片面向世界各国划号出售。20多个国家30多个教会蜂拥上山购地、建房,掀起了庐山建造别墅的高潮。

从100年前开始,二、三十年过去后,庐山上已经出现了560多座风格迥异的别墅。直到今日,在这里,人们可以一览世界各国建筑的风貌,这些建筑被人们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中西文化的交融是互动的,这些充满异国情调的西方建筑,它们处在庐山秀美风光的包围之下,处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之中。近100年来,庐山雄奇险秀的风光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深为西方人所仰慕。

在庐山,这家影院每天只放映这一部影片---《庐山恋》,连续26年不间断,已经用坏了20多个拷贝。据此,李白在此留下过著名的诗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002年,电影《庐山恋》以首轮电影不间断放映时间最长,创世界吉尼斯纪录。20多年前,这部《庐山恋》使当时中国人在电影中第一次看到了庐山,也吸引着众多游人亲临庐山。随后,《话说长江》纪录了庐山当年的旅游盛况,也将一位画家收入到镜头之中,他以浓墨重彩述说着自己对庐山奇秀的感受。20年后,《再说长江》摄制组重返庐山,再次遇见了这位依然描绘着庐山的画家。这山、这景竟让一位画家整整痴情了20年。

庐山不仅令中国人着迷,更让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外国人情缘难舍。“距我家不远处有一眼山泉,泉水晶莹清澈,可以直接饮用,简直成了我们的高级饮料”。在这本《庐山回忆录》中,美国作家赛珍珠深情地回忆起了她在庐山度过的童年时代。1991年4月6日,在庐山两座别墅之间的一条静静的石板路上,久居庐山的一位专家发现了一块墓碑,墓主是赛兆祥,他是第一批来到牯岭购地建房的美国人。1897年,他建起了这幢小巧而朴素的别墅。在这间别墅里,他的女儿写出了一部被誉为“感动了上帝”的小说《大地》,书中写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并荣获了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正像她描写的中国人都有一颗美丽心灵一样,她给自己也起了一个漂亮的中文名字---赛珍珠。赛珍珠出生三个月就来到了中国,除了回美国读大学的时间,她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庐山,是她一生中度过的时间最长,也是最令她难忘的地方。伴随赛珍珠成长的,除了泉水还有这钟声。

上个世纪初,随着外国侨民的涌入,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在庐山落地。加上佛教和道教,庐山是六教合一的宗教名山。早在1600年前,东晋高僧慧远便在庐山建起了东林寺。从此,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净土宗”便在长江中游的庐山诞生了。佛手岩石下,有一座寺庙。相传,吕洞宾在这个山洞中修炼成仙,清嘉庆年间这里易佛为道,祭祀吕洞宾。从此,这个洞就名为仙人洞。1959年,毛泽东来到这里,游过此洞后,他咏诗“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此后,仙人洞就更名满天下了。一山六教和谐相处,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庐山上的三大建筑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庐山大礼堂建于1937年、1959年、1961年和1970年,毛泽东曾在此主持过三次会议,成为庐山一段特殊的记忆。庐山大厦在1936年建成时,可谓庐山最大、最雄伟的建筑了。它原名“庐山传习学会”,《抗战宣言》发布后,许多将领在这里接受了培训,直接奔赴到抗日前线。竣工于1935年7月的庐山图书馆,虽然糅合了西方建筑的特点,但它仍是庐山最具民族特色的一座建筑。1937年7月17日,《抗战宣言》从这里发出。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庐山图书馆与《抗战宣言》一起被永远地载入了历史。

美庐最早的主人是英国人希伊顿,1903年,英国女传教士巴莉将它买下。1933年8月8日,蒋介石和宋美龄成为了这幢别墅的主人。1937年6月,在美庐的会客厅里,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草拟的国共合作抗日的共同纲领交给了蒋介石。由此,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1948年8月18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美庐的庭院内留下了这方石刻后黯然离去。1959年6月29日,毛泽东走进了美庐,此后的50多天庐山会议,他一只住在这里。尽管1960年,庐山专为毛泽东修建了“芦林一号”别墅,但在1961年和1970年的庐山会议期间,他还是喜欢住在美庐。1927年,何香凝一家曾在庐山留影。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蒋经国发出一封长信,敦促蒋经国和国民党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待国家统一后,蒋介石的灵柩即当迁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在美庐,至今保存着宋美龄的三幅画作。也许是巧合,画中描绘的正是廖承志信中提到的奉化、南京和庐山。这是蒋介石和宋美龄一生中最眷恋的三个地方。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