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再说长江(三十):时速上海

2009-08-05 11:4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20年前的《话说长江》,是中国电视史上载入史册的收视奇迹,如今的《再说长江》则是中国电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记录长江行动。

更多相关视频详见再说长江

上海是位于长江最下游的百年都市,也是中国最早设立海关的城市之一。在海关大楼工作的魏云寺,每周的二、四、六都要爬上楼顶给大钟上弦。从1993年至今从没有间断过。魏云寺听他的师傅说,过去给大钟上弦全靠人工,每次要三、四个人用手柄把重达两吨的钟锤绞起来,五十年代改装马达以后,一个人操作就可以了。海关大楼一直是上海外滩的标志性建筑。海关大楼的钟声从第一次敲响到现在已经110多年了。钟声伴随着上海人一个多世纪的生活和这座城市的变迁。黄浦江边,那些被喻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楼群,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海关钟声里留下了岁月的痕迹。1898年上海影像是现存最早的上海影像。这段珍贵的胶片让我们看到了在世界电影诞生三年之后,1898年的外滩,它是由发明了电影放映机的美国人爱迪生的公司拍摄的。最早的江海北关建于1857年,1893年竣工的第二代江海北关大楼由英国人设计,已经带有钟楼。1927年,国民政府建造了第三代海关大楼,花2000两白银在英国制作的大钟是当时的亚洲第一钟,它的分针长3.6米,四个钟面直径达5.3米。1949年以后,海关大楼仍然是上海海关的办公地点,虽然大楼依旧,楼顶的大钟却几经变故。当年大楼建好的时候报时的前奏曲是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的钟声”,文革期间,钟面改成向日葵,前奏曲也换成“东方红”。

在20年前,《话说长江》拍摄的镜头里,晨练的老人伴随着钟声的节拍,动作整齐而缓慢,他们相近的着装使外滩看上去一片灰蓝色调,只有穿红色运动衣的女孩格外醒目。1984年,报时的前奏曲改回英国曲子,钟面也恢复原貌,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前奏曲再一次换成“东方红”。几度更替的钟声里,外滩建筑的功能也在转换,1923年建成的英国汇丰银行大楼与海关大楼相邻,1955年上海市政府迁入这里,外滩开始成为上海的政治中心。1995年,上海市政府搬到位于人民广场的新楼,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成为这座大楼的主人。据说当年大楼的造价相当于外滩所有建筑造价总和的一半,被英国人称为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间最华贵的建筑。大厅穹顶8幅用彩色马赛克组成的壁画,内容是英国汇丰银行当年在伦敦、纽约、巴黎、东京、香港、上海等八大城市分行的建筑与背景。这些城市多为当时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壁画被遮盖的原因有多种传说,从上海档案局得到的信息是,上海市政府当年进驻大楼时,有人觉得殖民气息太浓准备将壁画拆除,后来又改用石膏覆盖。

当年云集上海滩的冒险家们,还在黄浦西岸的其他地段盖了许多花园洋房。这些房子体现了西方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与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形成呼应。住在这里的都是上海的富人。石库门是上海最典型的民居,从1843年到1949年初,上海的人口从20多万增加到546万。这种石库门住宅满足了上海市民快速增长的居住需求。石窟门因采用石条作为门框而得名,它在建筑布局上很像一个丰收的“丰”字。石库门房子大都建造在当时由英、法等西方列强管辖的租界内,价格比花园洋房便宜很多,因而发展很快。最多时,占全上海住宅面积的六成以上。石库门早期的居住环境是宽松舒适的,楼上楼下通常是一户人家,后来逐渐拥挤起来,一套房子要住七、八户。多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邻里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既相互关照、和睦相处,又要分清你我,保护自己的利益。在多家共用的厨房里,家家有各自的水表、电表和电灯开关。做饭的时候,不管别人家灯是否亮着,自家的电灯是一定要打开的。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由四分之三的居民住在石窟门住宅。很多人家三、四代人生活在一间屋子里,家中没有私密性。年轻人谈情说爱,只好到外面去寻找空间。外滩的防汛墙成为情侣们互诉衷情的地方,到这里谈恋爱的人越来越多,久而久之,这道墙被叫做“情人墙”。“情人墙”向西不远是南京路,南京路最早叫花园弄,后来又俗称“大马路”。1865年定名为南京路。四座建于二十世纪初的大楼是先施、永安、大新和新新四大百货公司的旧址。当年它们开创了中国百货零售业的先河。1998年,南京路进行了开街150年来规模最大的改造,建成了1033米的全天候步行商业街,汇集了324家商业网点,其中有113家是中华老字号。

2004年,南京路上1918年开张的永安百货公司恢复原来的名称。此前它的名字是华联商厦,公司大楼也恢复了原貌。窗前的水泥墙被凿掉,露出了1918年安装的铸铁栏杆。外貌的复原,体现了商家的开放意识和对传统商业文化的尊重。上午九点以后,南京路就会热闹起来,这里的日客流量80万左右,节日期间达到200万。亨得利钟表公司是一家老字号,店里的商品也经历了上海的变化。“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20年前,它的几大名牌都产自上海。然而,上海人的家里要添置一件同样不容易,大多数人要靠平时省吃俭用才能攒够钞票。

三年前,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这套账本一共有45本,从1957年11月记起,到2002年底一直没有间断。账本的主人是嘉定区的一对老夫妇,男主人叫季颖,退休前是嘉定卫生学校的校长。夫人李惠英曾做过财务工作。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们每天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记账。季颖和李惠英结婚两年后开始记账。他们过日子精打细算,账就这样一直记下来。老两口没有想到,一本家庭收支账成为上海市民生活变化的印证。从账本里可以看到,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2685.04元,而到了2002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47658.3元,比22年前提高了17.75倍。老两口无偿捐赠账本的时候,档案馆为他们复印了一套,两个人商量好,在有生之年要把这本账一直记下去。如果有机会,还要申请一项世界吉尼斯纪录。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