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再说长江(二十三):无梦到徽州

2009-08-05 10:3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20年前的《话说长江》,是中国电视史上载入史册的收视奇迹,如今的《再说长江》则是中国电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记录长江行动。

更多相关视频详见再说长江

一道道厚重大门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是今日的喧嚣,还是过往的沉寂?洞开的大门打开了一段历史,那里矗立着一个家族先祖的古老身影。在皖南,大小村落都有祭祀祖先的祠堂。呈坎村的这间祠堂却独有一座按照山东孔庙与北京太和殿模式修建的阁楼。那是400年前的明万历年间,监察御史罗应鹤为彰显罗氏家族的尊贵与荣耀,特地在家乡呈坎村修建了这座两层高的阁楼,专门用来收藏圣旨及御赐珍品。这是藏在大山深处不为人所知的一座超规制的建筑,几百年过去了,罗氏的后人还津津乐道地向这些到访者细数着家珍。

还是在这村庄,在一个静静的角落里,36岁的曹篁生正细细品味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门一窗,对刚刚落户的呈坎村的曹篁生来说,他感兴趣的远不止眼前这些精雕与细刻。呈坎村坐落在长江以南100多公里的一个山坳里,唐朝末年,罗氏始祖为避免战乱,从江西迁移到这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取名“呈坎”。“呈坎”寓意着“天人合一”。罗氏祖先相信,这个名字可以给家族带来好运。聚族而居的罗氏家族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这里。史料记载,呈坎村鼎盛时期在宋、元、明三朝。明朝时,罗氏家族在朝为官的就有110多人。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祖居也在呈坎,当年他曾留下一幅对联“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这幅对联表达了他对呈坎的钟情。今天的呈坎人常把这个美言挂在嘴边,以显示呈坎村的与众不同。

这是一个古老的村落,与古老历史一同保留下来的还有宋元明清各时期的130多座古建筑。近百条纵横交错的街巷和两条蜿蜒曲折的水圳,水圳是为了求得平安特意开凿的。为了达到“百世不迁之族”的目的,罗氏家族在建造呈坎村时可谓煞费苦心。徽州位于安徽省最南端这一行政地理的称谓,存在了近900年,直到1987年改称“黄山市”后,“徽州”从此成了一个古老的地理概念。“七山一水一分田”说的就是山萦水绕的徽州,因为山多地少,徽州人为了生存只有外出谋生,而水路是他们走出大山的一条捷径。这座横亘在练江之上143米长的滚水石坝叫渔梁坝,最初建于隋朝。明清之际,这里是徽州通往江浙一带的货物集散地。渔梁也就成为古徽州的一个水运码头。

徽州人最常走的一条水路,是由太平湖进入青弋江,顺着青弋江到芜湖后再进入长江。对徽商来说,这是一条黄金水道。从这里,他们可以上到武汉,下到扬州。在江南的富庶之地,随处可见徽商的身影。学者胡适在谈到家乡徽州时说,一个小村落,只有等到乡亲们住进来开设了店铺,逐渐扩张的时候,小村落就变成了一个小市镇。徽商遍布江南,也繁荣了江南。于是,“无徽不成镇”的说法,在长江沿岸尽人皆知。一座座彰显荣耀的牌坊和祠堂的背后是徽商雄厚的财力。当年,绩溪胡氏宗祠在明嘉靖年间的一次修缮中,所花费的1300多万两银,便是依赖着400多人在外经商族人的慷慨捐赠。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