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风景,大山的子民
一夜的降雨让怒江大峡谷获得了充沛的水汽,当光线从雄伟的高黎贡山山脉背后透出,已经是早上9点,锋利的阳光迅速撕扯开山谷里的雾霭,隐约可见的寨子首先获得了温暖。山间难得有平坦的坝子,那是一抹珍贵的绿色,勤劳的傈僳族人在那里种植自家的苞谷。光线也勾勒出怒江的另一侧———碧罗雪山险峻的山脊,像舞台上的追光,抹在几乎垂直插入江中的峭壁上,两座同样气势磅礴的大山就这样互不相让地对峙着,在贡山县丙中洛镇的四季桶村,这两位巨人几乎快站到了一起,一向坏脾气的怒江在这里也不得不收敛起来,像一条温顺的溪流,缓缓向南流淌下去。
这里被称为石门关,兀然耸立的巨大岩壁似乎要在原本开阔的江面上搭建出一个天然的拱门,它们更是自然侵蚀之力的纪念碑。40岁的怒族人丰二腊(音译)带着儿子、外甥驾着自家的独木舟在这片自然的胜景里捕鱼,4米多长的独木舟由整段晒干的杉木掏空而成,一端各有一根横置的木条充当座位,至于船桨,也是用整块木料削出来。除了船上用来舀水的破搪瓷碗,没有一片金属或其他替代品。怒族历来擅长狩猎、采集和捕鱼,自然是如此苛刻,他们不得不选择刀耕火种的生活。独木舟的原料或许来源于广袤的高黎贡山原始森林,这样近乎原始的独木舟和第一批来到怒江流域定居的人们所使用的没有区别,时间的概念在这里被模糊了。鱼网在前一天就被放置在江里,悬念很快就揭开了,一大一小两条怒江裂腹鱼加起来也不超过一斤,这些属于鲤科的经济鱼种曾经广泛分布于整个怒江流域,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的变化,现在也是奇货可居的东西了,在贡山县城,这样并不大的两尾鱼可以卖到7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