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冢谣》中写道: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时王与侯。当年拓地广千里,舞榭歌楼竟华侈。强兵健卒长养成,眇视中原谋不轨。……这是较早描述西夏王陵的形象资料。八百多年后的今天,历史的长风给人留下的是什么?!
远望贺兰山莽莽苍苍似一头黑灰色的高头骏马在这大漠奔驰;近观峰峦叠嶂,奇峻雄峙。西夏王陵就在这山岗峰峦之下,距银川四十公里,南迄三关口,北至泉齐沟。一撮一撮的沙草像星星点灯一样装饰着荒原,东侧,是西夏早期开凿的吴王渠,这里地阔坡高,居高可俯视银川平原,极目远眺,能看到波涛翻滚的黄河。一座座金字塔似的土堆,散落在灰蒙蒙的天宇下,随原野铺展、铺展向远方。
大漠萧萧卷起的凉风,掀起漫漫黄沙,也掀起了历史的长镜里不可丢失的一幕:以古代羌族的一支——党项人为主体,联合西部各少数民族也包括汉族建立起来的大夏王朝,就诞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它裂风卷地,纵横驰骋,历经十主,立国近两百年、建立割据政权长达三百四十七年,比北宋和南宋合起来还要长二十七年;它声名显赭的鼎盛时期,先后与宋、辽呈三足鼎立,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依贺兰山为固。”役属了境内的党项、吐蕃、回纥、鞑靼及汉族的众多人口……
贺兰山那时肯定不荒圯、凄凉的场面,而是贺兰如画,牧场如茵,骏马嘶鸣,勇猛善战的西夏人奔跃在这高原上;夜幕低垂,月光如水,笛声袅绕,羌族姑娘、回纥小伙披月赴约……一幅幅凝重壮美,生动、鲜活的生活场景。倏然,成吉思汗率蒙古骁骑席卷而来,金戈蔽日,箭镞飞天,杀声、鼓声、马蹄声……呜呼!一切在这一夜之间似乎烟消云散。
历史是一首首真实鲜活的诗,诗歌是一串串凝结积淀的历史。贺兰山,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就了山之不幸诗家幸。公元737年,唐代诗人王维曾云诗留下了千古名段《老将行》:“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此外,卢汝弼的《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又:“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北风吹雪,冷透了身上的刀砍伤疤;饮马长城,使洞穴的积水更觉得寒冷。半夜燃起烽火,知道有敌情,战士们同时奋起保卫边疆贺兰山……诗人描绘的该是一种何样的场景?又带给了今人怎样的哲思?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