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枝立寒窗。笑在百花先”,梅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心中的骄傲。梅花的声名首先得益于她的丰姿俊逸,神韵俱清。以“梅妻鹤子”著称的宋代处士的林和靖在《山园小梅》诗里写道:“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极尽梅花的风韵独特而先声夺人;梅花的声名更因为其傲霜凌雪,节操凝重,高标韵逸。
古往今来,梅花的名声千古传诵,“岁寒三友”留其名,四大清逸“梅兰竹菊标”其韵,浩如烟海的梅花诗篇演绎着动人的故事和传说,赏心悦目的水墨丹青映照出天意人心,而“不经一番风霜苦,怎得梅花扑鼻香”的自勉更有一种“见贤思齐”的激励。爱梅惜梅,古风犹存,而踏雪寻梅则几乎是世人的共同爱好。
江南最有名的访梅佳处是姑苏城外的“香雪海”,地处苏州西南约三十公里的太湖之滨的光福镇。光福是一个半岛,向称山秀水灵。太湖水光滟潋,烟波浩淼,穹窿、邓尉、西碛诸山,绵延起伏,人称太湖七十二峰,近半就落脚在光福。而日照充足,气候温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极适宜梅树生长。远在2000年前的西汉,这里的百姓就开始种梅,渐渐地形成了“望衡(横)千万家,种梅如种谷”,“以梅为业者十之七八”的景象,无山不梅,“十里梅乡”就是当时真实情景的写照。
光福的梅花尤以邓尉山西面的香雪海和南面的玄墓山最盛。东汉大司徒邓禹在此隐居时,山中已是“路入冰霜隆,寒香袭客衣”了;到了宋元之后,更是“隙地遍地种梅,蔚然如雪海”,山间路旁梅英点点,山前山后梅树成林,天长地久酿成了“邓尉梅花甲天下”的胜景。明代文人姚希孟曾在《梅花杂咏》中说:“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