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曾这样描写探梅见闻:“玉梅万枝,与松竹杂植。冬夏之交,花香树色,蔚然秀茂,而断崖残雪,上下辉映,波光渺瀰,一目万顷,洞庭诸山,宛在几席,真人间绝境也。”梅花以山水而增色,山水因梅花而生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到了清朝,康熙和乾隆南巡时,前后共有九次都到光福探梅,写下了“邓尉知名久,看梅及早春,缤纷开万树,相对惬佳辰”的诗句。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江苏巡抚宋荦来此赏梅,有感于花光如雪,香溢似海,赋诗《雨中元墓探梅》: “探梅冒雨兴还生,石迳铿然杖有声。 云影花光乍吞吐,松涛岩溜互喧争。 韵宜禅榻闲中领,幽爱园扉破处行。 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并在吾家山上勒碑,使“香雪海”名播海内。
“香雪”二字的寓意最早出自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梅》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真正道出了梅花“花消息,雪精神”的根本特征,一语中的,入木三分。尽管宋人卢梅坡也写过“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但那只是一种雪和梅的比较,用香雪来描写梅花无疑是王荆公的“专利”。一代词人朱彝尊对邓尉梅花之爱几近于狂:“安得太湖三万六千顷,化为一碧葡萄浆,供我大醉三万六千觞,醉死便葬梅花傍。”光福探梅极一时之盛,《清嘉录》记载了当年的盛况:“暖风入林,玄墓梅花吐蕊,迤逦至香雪海,红英绿萼,相间万重。郡人舣舟虎山桥畔,袱被遨游,夜以继日。”
从光福汽车站翻越山岭,远远的就看到白茫茫一带横贯天边,仿佛天际驻云不动,山顶积雪未化。一步步走近去,云更稠密,雪更璀璨,慢慢地迤逦而上,蜿蜒攀升,人就走进了垂云,踏进了积雪,左右前后围绕着皑皑的白,丰盈的白,晶莹的白。头顶上更是一卷卷,一叠叠“白云”盘旋舒展,浮光闪烁,耀眼生花。徜徉其中,来不及左顾右盼,就这么如腾云驾雾般地任意穿行,前面的“白雪”随着脚步伸展,拓宽,无尽无垠白茫茫的香雪扑面而来,身后的“白云”却紧叩着脚跟掩映拢合,仿佛进入了深邃渺邈的洞府。
那情景,就像大海中的白浪悄悄掩卷,波涛寂寂翻滚。微风过处,暗香袭人,沁人心脾,尽情享受着“飞来香雾都成雪,寻入梅花不见人”的奇妙感受,不由从心底感叹:好一个花气氤氲纤尘不染的香雪海,胜似桃花源的“梅”花源!
(责任编辑: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