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云南芒宽】高黎贡山下的明珠,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3)

2009-04-29 14:3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舞在芒宽。民族歌舞永不停息的传承、自我更新的蜕变、消亡以及诞生,使歌舞与原野的天籁,传递出同样的神采。田野的回响、小鸟的啁啾、春花落

——舞在芒宽。民族歌舞永不停息的传承、自我更新的蜕变、消亡以及诞生,使歌舞与原野的天籁,传递出同样的神采。田野的回响、小鸟的啁啾、春花落地的叹息、夏雨奔腾的喧嚣、秋果丰硕的愉悦、冬日内存的深沉,都在歌舞中找到表现的语汇。傣族水样的灵性,丝绸样的缠绵;彝族火样的热烈,夸父逐日般的执著;傈僳族牛仔样的粗犷,斗牛士式的剽悍;德昂族智者般的深沉,仁者样的灵动……“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饭不吃可以,舞不跳不得”,民族歌舞是流淌在少数民族血液中的“铁质”。歌舞中,绚丽的民族服饰被注释成天边金碧辉煌的彩霞。象脚鼓激昂的鼓点,葫芦丝悠扬的颤音,大三弦欢快的跳跃,大钹气吞如虎的震撼,芦笙抑扬顿挫的回响,水鼓浑圆深厚的沉闷,每一个鼓点,每一种舞步,每一个声音都在激荡着人的感官,都在刺激着敏感的神经,让人的心也一抖一抖的,忍不住跃入舞场,尽情挥洒自己的喜悦。

——思在芒宽。南方丝路永昌道西越兰津古渡霁虹桥后进入今保山城内,然后经芒宽高黎贡山段分南北两路出境。过芒宽境内南、北斋公房的古驿道均为马帮通道。唐代樊绰“冬日欲归来,高黎贡山雪\秋夏欲归来,无那穹赕热\春时欲归来,囊中络赂绝”的《高黎贡山谣》,细述商贾过大峡谷翻越高黎贡山时的艰辛,芒宽因此被诗文浸润,有了令人慢吟高哦的沉思。

明朝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于七月初十从松坡起程的徐霞客进入芒宽,用十天的时间考察了芒宽,首次向世人揭示了高黎贡山的来龙去脉。随后,明代侯琎,清代赵翼,民国赵藩和李根源等众多文人大家留下的流芳百世的诗文,使高黎贡山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令人反复品味的文化内涵。

如今跋涉在古老的驿道,踏着爬满翠绿苔藓的石板,摩挲脚板的是不知飘零了几千年的落叶,往日繁华喧嚣的古道成了一部无言历史。偶尔能看到石板上嵌入的半圆形马蹄印或间能拾到锈迹斑斑的马掌,似乎还能触摸到厚重历史的一页:一队队马帮在马锅头和马帮汉子的吆喝下走过险象环生的古驿道,把文明和希望一站站传递下去,清脆的铜铃和马蹄错落有致的声音一直响彻几个世纪……长长的古丝绸之路,就是一条长长的文化之路:中原文化、异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形成文化多样性。

身在芒宽,我的眼眸时时被灿如朝霞的各民族服饰、多如繁星的各民族民俗“风化”;我的思绪时时和那些曾在芒宽土地上徜徉过的贤哲们交流,肌肤相亲的是那些长久鲜活于人心中的诗文。每当那时,总会有种“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那是对脚下土地爱得深情”的感动。

至爱芒宽,不仅仅是在芒宽工作十余年和青春十余年的挚情,而是这块得山水之势与人文之力的热土完美结合的魅力。奇山、怪石、秀木、碧水一应俱全的自然景观,绮丽多姿的民族民俗,卓而不凡的人文历史,这些新奇而独特的元素构成芒宽的完美和完美的芒宽。完美芒宽,是一道永远靓丽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一步之遥)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