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桂林七星岩】惜得西湖水,更移阳朔七堆山

2009-05-13 11:2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七星岩不光是一个普通的岩洞,它是天下文人向往的地方,骚客云集的地方!桂林七星古时称栖霞洞,在桂林七星公园内普陀山腹,原来是一段地下河,至今已有百万余年历史。

在桂林,溶洞不是希罕物,但是象七星岩这样具有千年深厚文化内涵的溶洞却是独一无二的。凭什么?就凭着公元590年隋代高僧昙迁在此摩崖“栖霞洞”三字以来,七星岩一直就是道教、佛教、儒家信仰的重要活动场所。就凭着七星岩洞内外120余件石刻中,有古今寻胜探奇的诗词游记,也有宋朝名人燕肃、李师中、范成大、方信孺,现代毛泽东、郭沫若等著名书法家的墨宝手迹就足以证明“七星岩”的份量。七星岩不光是一个普通的岩洞,它是天下文人向往的地方,骚客云集的地方!

桂林七星岩位于桂林七星公园内,七星岩古时称栖霞洞,在桂林七星公园内普陀山腹,原来是一段地下河,至今已有百万余年历史。由地下河形成的岩洞一般有两种地形: 一是“岩洞的侵蚀地形”,如洞内的“银河鹊桥”景点,就是一个巨大的穹形厅堂,宛如天空;二是“岩洞的堆积地形”,由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次生沉积物组成,具有各种形态,千奇百怪。今依民间习惯称呼,又据岩内明代桂林画家张文熙所题“第一洞天”之义,定名为“七星洞天”。

据说,七星山共有十余个较大的奇洞。其中主要游览的就是七星岩,又称碧虚岩,该岩分三层,其游览洞是中层,位于普陀山腹,进口在天玑峰西南半山上。洞府深长达一千一百多米,游程八百一十四米,最宽处为五十米,最高处达二十七米,能容纳几万人。那五彩缤纷的奇景,真似琼瑶玉府,天上仙宫啊!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洞”。

星岩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已有文字记载。唐朝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北海)曾慕名来游,写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记》,镌刻在石室洞口石壁上。叶剑英元帅于一九六四年四月游览七星岩期间曾写七绝一首:“惜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

七星岩简直就是一座座人间仙宫。不亲临其境,怎么也不会想象到,在百米深处会有令人垂涎欲滴的四季果蔬、会有万丈悬崖的雪域、会有狮吼莺啭的原始森林,至于杨贵妃的卧榻、王母娘娘的宝镜、刘三姐的唱歌台、长城梯田、水帘帏帐、盘龙玉柱、蟠桃灵芝……无不惟妙惟肖,活龙活现。更为神奇的,在可以在这里找到上海的外滩,看到桂林的缩影,偌大城市忽然间不知被谁搬到了地宫。行走其间,忽而到了天上,忽而来到人间,忽而进了龙宫;忽而飘然驾临瑶池,羽化而登仙;忽而面临万丈深渊,心惊且胆战;忽而如入世外桃源,真个不知秦汉、不知魏晋。正如明代洪武在桂林为官的一位进士写的:“七星岩窟篝灯入,百转萦回径路通。石溜滴余成物象,古潭深处有蛟龙。”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也如痴如醉地赋诗赞叹:“游毕再登高,出洞如出梦。”

七星岩是朦胧的,钟乳石在光与影的交织中幻化出梦幻般的色彩,使得整个洞府的光线在明暗之间迂回游动,恍入仙境;七星岩是明快的,在幽暗的光线下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水滴悄然落下,连珠成线,轻微的响动在由瑰丽多姿的钟乳石结成的琳琅满目的山川人物、树木禽兽中波荡、穿梭,让人闻之感觉怦然心动。

岩内的钟乳石色彩艳丽异常,红的胜火,如温暖的火焰灿然开放;绿的娇艳,如清凉的翡翠凝聚了夜色中萧疏的光芒;黄的精彩,如集中了无数的魅力和风华的琥珀,让人不由得想去精心呵护;白的甜润,如羊脂玉石凝聚了月亮的光华,发散出清纯的辉光。这所有的颜色集中在一起,使得整个洞穴五彩缤纷,恰似神话中的仙宫那样神奇。而钟乳石的形貌更是千奇百怪,如同石柱擎天,如宝剑出鞘,如玉笋倒挂,如紫藤垂空,如明镜高悬。更有一些景观如同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花果山水帘洞,内有石狮、石马、石鼓、石琴,诸般名物,维妙维肖,不可胜数。

桂林的七星岩,喀斯特地貌留下的美丽传奇。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造化。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