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秦岭】生灵的保护神(2)
2010-02-21 15:21
在民间传说和地方志中,早已有秦岭地区大熊猫存在的记载,只不过当地人一直习惯把大熊猫称为花熊。熊猫在秦岭已经生活了70万年。直到最近数千年的
在民间传说和地方志中,早已有秦岭地区大熊猫存在的记载,只不过当地人一直习惯把大熊猫称为花熊。熊猫在秦岭已经生活了70万年。直到最近数千年的历史记载,都表明秦岭南北坡普遍有熊猫分布。后来由于栖息地遭受到人类的侵占,而使它们从原来分布的大部分地区销声匿迹了。
为了躲避人类,大熊猫退缩到秦岭的密林深处。为了填饱肚皮,这个原本吃肉的动物,改吃竹子。并且它几乎完全靠竹子为生,一只体重100公斤的大熊猫,在春天里每天可以吃进50公斤以上的新鲜竹笋,拉出60多公斤的粪便。它的觅食对策是“快吃快拉”,这样便于肠胃工作可吃进大量的竹子。采食如此大量的食物,大熊猫每天需要花费12至14小时的时间,才能填饱肚子,勉强维持其新陈代谢的平衡。
大熊猫在秦岭地区所采食的竹子有两种: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两种竹子都是秦岭地区的优势种。秦岭大熊猫在一年中,从当年10月至次年5月前的8个月内,绝大多数均在低海拔的巴山木竹林中觅食,6月便向上迁移,7、8、9三个月,所有大熊猫都在高海拔地区的秦岭箭竹林觅食新笋和竹茎。9月底以后,气候转冷时,再返回巴山木竹林中,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在秦岭山脉中部的佛坪县境内,茂密的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为大熊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在这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这种古老的物种最终以躲避的形式存活下来,建立起自己的栖息地。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动物学家们实地考察证实之后,197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在佛坪成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随后三官庙等五个保护站的建设也开始实施。
在最初佛坪自然保护区筹建时,雍严格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之前,他是佛坪县林业局的一名护林员,197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来佛坪调查大熊猫的陕西动物研究所的张纪书。在长达三年野外大熊猫的调查中,张纪书看到雍严格对知识的渴望。白天在野外他们一起工作,晚上回到驻地,张纪书便给他讲述一些观察大熊猫的基本方法。
但是,具体来做研究不知道从哪儿着手,每天在山上跟熊猫打交道 或者跟踪它观察它的这些行为 ,还不知道这些行为有什么意义 怎么去总结。
1982年,已经在秦岭观察了几年熊猫的雍严格来到了四川卧龙,在中国研究大熊猫的历史上,四川卧龙的五一棚是最早建立的研究基地, 在五一棚里,他从胡锦矗教授那里系统学习了如何研究熊猫的方法。并且在这里结识了美国生物学家乔治夏勒。
雍严格最早来到三官庙保护站的时候,这里有十几户人家。何庆贵一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搬来这里的,那时山里人家家户户都有猎枪,因为地少粮食不够吃,打下的猎物主要是改善生活。1982年从部队探亲回家的何庆贵亲眼看到了正在建设中的三官庙保护站,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个被当地人叫做花熊的动物一下子成了国家保护的重点对象,并且国家在这里禁止狩猎。更让他想不到的是,他们经常看见在山上观察熊猫的雍严格找到他,请求他一起去野外调查大熊猫。
从1983年开始,何庆贵参与了多项大熊猫的调查和研究活动,逐渐成为雍严格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从开始研究大熊猫以来,佛坪保护区3.5万公顷的山区就像一个巨大的实验室,雍严格和他的助手们与大熊猫朝夕相处,30多年里,熊猫去过的地方他都去过,熊猫没有到达的地方他也去过,而他大部分研究项目都是在极其简陋和艰苦的环境下完成的。
为了不破坏大熊猫栖息地的安宁,佛坪保护区在建立三官庙保护站之初,就制定了不通公路的计划。每一次进出都要跋涉十几公里山路才能到达。保护站的研究设备与生活物资都要靠马匹运进山里,路途相当艰难。
秦岭是人类最容易遇到野生大熊猫的地方,雍严格在这里,可以近距离观察大熊猫,甚至可以坐在它身边,这样的工作有时会持续很长时间。雍严格最长一次是连续72小时跟踪一个大熊猫,他可以很容易的找到熊猫,接近它,和它建立一种关系。雍严格就是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课题。当这些成果发表之后,秦岭便成为全世界研究大熊猫的热点地区。
雍严格也将这些观察熊猫的方法教给和他一起工作的三官庙的村民,这些曾经是猎人的村民,几乎和动物有着共通的本领。过去拿猎枪的手,如今拿起了摄像机,他们在野外的发现和观察,往往决定着保护区保护措施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