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藏族风光】青海玉树 最后的天堂

2010-04-19 11:51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红杏 张臣
14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度,东经96.7度)发生7.1级地震,在为灾区深深祈福的同时,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下玉树的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

 【藏族风光】青海玉树 最后的天堂

名山之宗:朝拜尕朵觉沃神山
 
玉树藏民中流传着各种各样有关藏传佛教的神话故事,我们一踏进玉树州的首府玉树县结古镇,便听到了尕朵觉沃神山的传说。这座神山地处称多县尕朵乡,与西藏的冈仁波齐、云南的梅里雪山、青海的阿尼玛卿并称藏传佛教四大名山。
 
尕朵觉沃意为上康区主神,全称是觉沃久庆栋热。它被看作是长江上游的众多神山之王,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和传说中的英雄格萨尔王都曾对它悉心供奉。其实整个尕朵觉沃是由一系列千姿百态的山峰组成的群山体。主峰觉沃将军峰海拔5470米,山势雄伟、险峻。其他一系列平均海拔4900米的象形山峰鬼斧神工,造就了尕朵觉沃美丽而永恒的传说。
 
从结古镇到神山脚下的色航寺(黄教寺庙),公路有近200公里,我们因贪赏景致觉得转眼就到了。接下去却是一段艰苦的旅程,因为公路已到了尽头,我们只能弃车上马。为了目睹尕朵觉沃神山的雄姿,3天的时间我们骑马行进近百公里,饿了啃干粮,渴了喝雪水,终于绕神山走完一圈时,我们和向导的体力都有些透支了。不过此程收获非浅!除了参拜到我们早以神往的尕朵觉沃,在海拔4900米左右的雪原上,我们竟还见到了传说中那洁白无瑕的高山雪莲!她那醉人心脾的清香,让我们顿时忘却了所有的烦恼和疲惫。
 
唐蕃古道:追寻文成公主的足迹
 
除西藏自治区外,玉树是藏教教派最为齐全的地区。诸如宁玛(红教)、萨加(花教)、噶举(白教)、格鲁(黄教),这几大教派在玉树均有分布,尽管他们的寺院在规模和僧尼数量上很难与西藏匹敌,但其悠久的历史却有目共睹。
 
玉树的寺院建筑多为传统的平顶藏式建筑风格,或建于峭壁之上,或立于高山之巅,都巧妙地利用了天然的地形,自成一统。几大教派的建筑风格相近,然而在围墙和僧舍外壁的颜色上又各有千秋:萨迦派寺院多饰以红、白、黑三色竖条,传说这三种颜色分别象征着文殊、观音、金刚手三位菩萨;噶举派寺院多为纯白色或土本色;宁玛派寺院多为褐红色;格鲁派寺院则是僧舍外壁为纯白色,围墙外壁多为褐红色。了解了这些区别,不入寺院远远望去,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寺院所属的派别。
 
到玉树看寺院不能不看大日如来佛殿(原名文成公主庙),因为迄今为止,在藏民心目中文成公主还是度母的化身。大日如来佛殿位于从古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吐蕃逻些(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唐蕃古道上。这条古道记载了1300多年来汉藏交流的文化足迹,在西藏被称为迎佛路,是中国古代三大通道之一。自古以来,玉树就是唐蕃古道上的重镇。
 
【藏族风光】青海玉树 最后的天堂
公元641年(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浩浩荡荡的陪嫁队伍离开长安,经日月山,入吐谷浑境(古时一部落名),又经公主佛堂(为文成公主在吐谷浑境的临时休憩地),至柏海(今扎陵湖、鄂陵湖,为松赞干布率兵迎亲处);再经众龙驿(今作草陇滩,在称多县清水河南,为文成公主供晒所携觉沃佛像处),渡通天河后,经勒巴沟,驻驿贝沟。在这里,当地藏族头领和群众为公主举行了她进入吐蕃地界以来第一次极为隆重热烈的欢迎仪式。为了报答藏民的热忱,也为了弘扬佛教文化,文成公主遂令随行工匠于贝沟一悬崖上雕刻汉式浮雕佛像9尊,并亲自制定了佛像的尺寸和图案。从那时起,这9尊佛像便在大日如来佛殿内受人供奉,直至今天。
 
走进大日如来佛殿,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在这样偏远的藏区实在很难看到如此完整、精美的汉式佛像。9尊佛像中,端坐中央高达7.3米的是大日如来佛(藏名为昂巴昂泽),他双手禅定,端坐于莲花座上、菩提树间,神色十分凝重。左右分上下两层,各有高约4米的4尊菩萨侍立两旁。
 
在浮雕的两侧崖壁上,我们看到了十分珍贵的经文手迹。右侧有藏文佛经12行、文成公主书写的汉文楷书《般若波罗密多经》16行;左侧纹刻着古藏文的发明者吞米桑布扎书写的藏文尕洽(即说明)18行。只可惜这些珍贵的手迹,大多已被风雨剥蚀得残缺不全,难以辨认了。
 
嘛呢之城:经过300年的积累,嘛呢石已达到了25亿块
 
勒巴沟全长8公里,沟口边是一座早已废弃的白塔,独自守候着苍凉。原来的车马官道现今早已湮没于寒烟衰草之中,缓步走在这荒草丛生的小径,很难想象这就是当年入藏的三大通道之一,但只要稍微留心,就会发现草丛中,溪水边,随处可见刻有经文的嘛呢石。有阳文,有阴文;有的上面生满了青苔,字迹已被岁月打磨得模糊不清;有的大如磨盘,有的小如鸡蛋;更有刚刚刻好不久的,琢磨的痕迹尚存。从这些嘛呢石上,分明可以感到文化的承传、精神的物化……在入沟口的左边,涉过一条冰冷的小溪,在一小片内凹的峭壁上,有多幅细刻的佛像,从那丰满的体态,飘逸的衣裙,一望便知是唐朝所刻,当地的文献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
 
入得沟内,翻过第一个小山口,不经意向前一望,眼前赫然出现了一座嘛呢山!我们到过藏区的很多地方,见过各种各样的嘛呢石、嘛呢堆、嘛呢石刻,但是,像眼前这样将整座山都刻满经文的,不是亲眼所见根本就难以置信。山上的经文字体有大有小,有的是用古藏文刻的,有的是用梵文刻的,随山就势,但又疏密有序,无处不是匠心独运。这气势,这韵味,根本就无法用语言表达。我们不禁想到,在这光滑如镜的峭壁之上,这些经文是如何刻上去的?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