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风光】青海玉树 最后的天堂(2)
2010-04-19 11:51
见识了这非凡的嘛呢山,一切都仿佛不新鲜了。可是没过多久,我们就为玉树州另一处嘛呢石刻景观而更深地震撼了!那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嘛呢堆新寨嘛呢
见识了这非凡的嘛呢山,一切都仿佛不新鲜了。可是没过多久,我们就为玉树州另一处嘛呢石刻景观而更深地震撼了!那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嘛呢堆——新寨嘛呢城,藏民称它是一座石刻的图书馆。新寨嘛呢城位于州府所在地玉树县结古镇东3公里的新寨村,紧邻214国道。据史料记载,新寨嘛呢城创建于公元1715年,它的奠基人为第一世加纳活佛宗求帕文。这位修习佛道的智者晚年来到玉树弘扬佛法,颇受玉树僧俗的敬仰。在他的教化之下,这里很多的石刻艺人不再仅仅将刻画嘛呢石作为一种职业,而把它当成一种造福自己和他人的善业。他们整日在嘛呢堆边虔诚地刻着、画着,铁钎磨秃了一个又一个;他们口中一遍遍吟诵着六字真言,伴随着刻石的叮当声;他们口中颂出的六字真言印刻在石头上,有一字一石的,有六字一石的,从此冰冷的石块就有了灵性。这些有灵性的石头不断地被虔诚地放入嘛呢堆中,经过近300年的积累,已达到了25亿块!其中尤为珍贵的是几万块刻有律法、历算、艺术论述和各种佛像的嘛呢石精品,更有甚者有人将整套的佛经完完整整地刻在石头上,甚至连封底、封面都完美无缺!据说,这些嘛呢石上刻的经文已有近200亿字,真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石刻图书馆了!为了纪念加纳活佛,这座嘛呢堆又被当地人称为加纳嘛呢堆。
帐篷之城:三天前还是一片空旷的草地,忽然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数不清的帐篷
这次到玉树,正好赶上治多县贡萨寺新塑的佛像开光,我们在一眼望不见尽头的百里帐篷城中目睹了这场盛大的庆祝法会。眼前的景象简直让人震惊,山上山下数不清有多少顶帐篷,样式又五花八门,星星点点,炊烟迷漫。我们打听了一下,三天前这里还是一片空旷的草场呢!三天,居然就建立起来了一座帐篷城!藏胞的力量实在让人佩服。
帐篷既是藏胞遮风避雨的家,也是他们聪明才智的体现。藏胞称搭帐篷为下帐篷,由于无论游牧转场还是节日出行都少不了要下帐篷,所以帐篷的支撑与拆卸都极为方便。支帐篷首先将篷布摊开,平铺在较平整的草地上,先用大木杆将中间支起来,再量好帐篷的半径,钉在地上一圈木头或金属橛子,然后几个人分别将帐篷的下角扯开、拉直,用绳子紧紧地捆扎在橛子上,四周用石头或草皮将缝隙压实,一个家就算安装就绪了。我们一到帐篷城,就受到了一位藏族老人的热情邀请,走进了他这个临时的家。喝着喷香的奶茶,老人打开了话匣,为我们讲起了帐篷的故事。
原来帐篷按质地可分为牛毛帐篷和布料帐篷。
牛毛帐篷是用黑牛毛绒手工缝制而成,所以多为黑色,是常见的家居帐篷。帐内用两根立柱顶起穿中的横梁,从中央拉出八根牦牛绳绑到周围的八个木橛上,然后用圆木杆撑起。帐顶设有可随意启闭的长方形天窗,开则通风采光,闭则防止雨雪灌入。帐内两根立柱之间的中心线是筑灶之处,灶形为长方体。入帐以灶为界,男左女右,右侧既是家庭主妇操持家务的厨房又是居处。背水、盛奶、打酥油的桶、锅、水壶等灶具和干牛粪堆放在这一边。左侧既是客厅,又是男人的居处。灶后立柱至帐幕后围之间正中为家庭供奉佛像的位置,通常都是在藏式木箱上设有佛龛,内供铜质佛像,龛前一字排供酥油灯和铜质净水盅以示敬神。酥油灯每天添油一次,昼夜通明。进餐时以男左女右为序,按序入座。帐外立杆高悬经幡,驱疫避邪。
听了老人的叙述,我们对玉树的帐篷发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把贡萨寺外的帐篷城几乎走了个遍。还真学到了不少东西!看来玉树的帐篷较其他康巴藏地区的帐篷更具艺术性和文化内涵,这里的帐篷类型大致分为:格毛切(大帐)、喇格(喇嘛帐)、班格(官帐)、本更吉布(老僧行帐)、它格(灶帐)、达格(斧形帐)、和索格(蒙式帐)七种。
可容几百人的“格毛切”,堪称帐中之王。它是一种长方形特大帐篷,多用于部落集体议事或接待多位宾客,有时纯牧业区的寺院把它用作大经堂。传说格萨尔王就曾在“格毛切”中舌战群雄,让敌方理屈词穷而取得了谈判的胜利。
“班格”过去是部落头人和贵族的专用品,因此用料考究,造型独特,图案华贵,色彩艳丽。“班格”多为双顶层,遮阳挡雨的功能很强,而且通风好、散热快。有的“班格”帐前还围有一块空地,帏幔作墙,供人饮酒娱乐用。“班格”的装饰花纹通常由七珍宝(即金轮、神珠、玉女、主藏臣、白象、绀马、将军)和各种福禄花卉组成。如今“班格”已不再只为少数人服务,而成为藏胞的一个良好娱乐场所。每逢赛马会或耍坝子(藏族人的郊外娱乐),人们便选一方嫩绿的草甸,搭起“班格”,铺上精美的藏式地毯,摆好丰盛食品,尽情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