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连池】时光的杰作(2)
2010-05-27 14:23
火烧山虽小,攀登起来却很不便。山上石多树少。树木大都是特有的火山杨。而且,和老黑山一样,作为新期火山,这里的火山碎屑物很多,还可以看见附
火烧山虽小,攀登起来却很不便。山上石多树少。树木大都是特有的火山杨。而且,和老黑山一样,作为新期火山,这里的火山碎屑物很多,还可以看见附近的熔岩河,以及一些形态逼真的石猿、石熊等。最多最令人惊叹的是一些绳状熔岩和木排状熔岩,总使人有一种想躺上去的欲望,而形态各异的火山弹又使我们格外惊喜。
有人形容五大连池五个池子里的水是“众山环抱翠湖清”,这五个湖里的水确是清澈,不过颜色并不相同。头池和二池的水淡棕色里透着淡淡的绿,三池是棕色中带着黄黄的绿,四池黄里透绿,五池淡绿中透着浅黄和浅棕。秋天湖水透明度最高,是欣赏五池湖水的最佳季节。
偶遇的当地人告诉我们,冬天的火烧山最奇特,俯视火山口,底部向上升腾热气,好像一个刚刚被揭开盖子的锅,这是火烧山奇特的地热现象。我们边听当地人叙说,边走近火山口,只觉和风扑面。问他,是否下过火山口底部,他呵呵笑,这里的人大部分都下过。见他与我们交流很自然,我们猜想他是汉人,不料,他却是达斡尔族人。史料上称,我国辽金时代,五大连池人烟罕见,但在老黑山和火烧山两座姐妹山喷发后,堰塞湖形成,地下矿泉水涌出,以游牧为特色的达斡尔族人恋其水能治人疾病、疗人伤痛,适合繁衍生息,便迁移到这里,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直到大量的汉族人迁来这里开垦荒地,两族人联姻联谊,互通有无,才得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情。
从火烧山下来后,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们抄近路直奔五大连池的头池。到达头池后,只见池水颜色特异,棕色略浅,由于当时风轻水静,感觉就像一幅铺满浓厚色彩的画布,心中不禁连连惊叹五大连池的名不虚传。五大连池是我国第二大火山堰塞湖,白河是它的母亲河,而白河的“母亲”属黑龙江水系,黑龙江水系的“故乡”则在小兴安岭南坡。五大连池有了这样赫然的“祖上”,自然也是不乏显贵的。大约在公元1719—1721年(清康熙年间),白河附近的老黑山和火烧山蓦然喷发,大量熔岩飞泻,先后流入白河,白河河道因此被拦腰截成五段,形成五个首尾相连的火山堰塞湖,五大连池就这样诗意地形成了,也这样诗意地得名了。
都说五池水色不同,各有特点,亲眼所见方才信之。五池不仅水色不同,而且可以说是差异很大。从头池走到二池,只见二池的颜色要比头池稍微丰富,略浅的棕色中流动着淡淡的绿意。到了三池,水色转暖,棕色不足,黄色有余。在三池附近,我们还看到了一个巨大的熔岩旋涡,形态之逼真,好像人一靠近,就会被吸收到涡心去。头池、二池和三池都是由粗犷的老黑山爆发形成的,而四池和五池的母亲则是玲珑的火烧山。四池小巧,但它色彩灵动,黄绿倒映,互相渗透。五池又不同于其他四池,它显现出的是迷离的昏黄色,氤氲如雾。从棕到绿到黄,五池变幻莫测,令人感叹自然的神奇。
四池和五池两岸分布着翻花熔岩,翻花熔岩是一种渣块熔岩,它的前身是结壳熔岩流,火山爆发后,熔岩流向四面八方,熔流的表面比下面的流速快,熔岩相互撞击、推进、碰撞,使得冷却静止的熔岩好像开放的花朵一样。碰撞之下形成的花朵,自然很粗糙,棱角凌厉,因此,在翻花熔岩上行走是非常困难的,但我们还是充满了兴致。
置身在五大连池,我不胜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百年光阴,白驹过隙,它岂止仅仅是火山的杰作呢?它更是时光的泥金色熔岩流中一个永恒的杰作。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