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中的顾绣
顾绣是明代上海民间发展而来的一种出自名门闺媛之手的闺阁绣,俗称“上海顾绣”。明代隆庆万历( 1566~1620年)年间,上海人顾名世在九亩地露香园收徒传艺,传授刺绣,世称“顾绣”,又称“露香园顾绣”。它对中国东部近、现代的手工剌绣影响深入。 
顾绣是中国古代妇女手工刺绣艺术的精华。据明版《松江府志》记载:“顾绣作花鸟、香囊、人物,刻画精巧,为他郡所未有。而其价也最贵,尺幅之素,精者值银几两,全幅高大者,不啻数金。”因此,在明代各城镇商埠中经营绣品的店铺,多以“顾绣庄”命名,以此招徕顾客。在顾绣的发展中,顾名世的孙媳韩希孟最为杰出。她在针法与用色上神妙独到,故世称闺阁“韩媛绣”。其所绣山水、人物、花鸟已达到“无不精妙”的程度。故宫博物院陈列有她的仿宋元名迹册十余帧,其中的《洗马图》、《白鹿图》、《松鼠葡萄》、《扁豆蜻蜓》皆为精品,这些作品已达到让人分辨不出是绣还是画的意境。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还为韩希孟的刺绣书写对题,并称其为“针圣”,后世也将这类绣品称为“画绣”。
发绣-用人发绣成的工艺品,又叫“墨绣” ,黑白发之间,不仅有偏黄、褐和灰、白的色彩差别,还有深浅浓淡的不同层次变化,发绣用人发,求长补短,三尺以上属上品,偶遇奇异色发,五六寸亦如获至宝,人发需经碱水去污,清水漂洗等技术处理,使之成光泽及软化要求,除嘴唇涂红和印章染色外,一般都用天然发色。中国的发绣,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时期已有发绣这一工艺,它吸收国画技法及丝绣经验,在滚、缠、接多中手法运用中,充分把握多层次的“晕色”技巧,显示出“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的墨画韵味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