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刺绣 >

色彩淡雅、构图优美、虚实适宜、形象逼真的鲁绣

2009-08-17 17:1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鲁绣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绣种。春秋时期的齐鲁已兴,史称“齐纨”或是“鲁缟”,至秦而盛,至汉已相当普及。

顾名思义是指山东的刺绣。鲁绣博采“苏、粤、蜀、湘”四大名绣之长,而又独具一格,是中华民族悠久刺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鲁绣集抽、勒、锁、雕等精华工艺于一身,色彩淡雅、构图优美、虚实适宜、形象逼真。绵远悠长的齐鲁文化赋予了鲁绣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那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绣品,宛如历史的画卷,生动详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鲁绣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绣种。春秋时期的齐鲁已兴,史称“齐纨”或是“鲁缟”,至秦而盛,至汉已相当普及。《史记·货殖列传》上对此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不仅如此,还出现了专门为绣业而设置的“服官”,据《汉书》记载,“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当时绣业的昌盛和重要可见一斑。

鲁绣从古代帝王公卿的章服走入寻常百姓家,无论是邹县1350年李裕庵墓葬中沉睡的绣裙、袖边、鞋面采用的山东传统“衣线绣”,所表现出图案苍劲粗犷、质的(地)坚实牢固;还是存于故宫博物院中的明代作品《文昌出行图》、《芙蓉双鸭图》所表现出的用色鲜明、针法豪放、朴实健美,都向世人展示出鲁绣绣饰鲜明而不脱离实用的民间艺术风格。

文登位于山东半岛的东部,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独特,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世外桃源。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东巡到此,召集文人一起登山吟诗作赋,带来了文登一地学风昌盛,也推动了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融,促使了绣花技艺在民间的广为流传。1973年,在文登境内出土的秦代衡器标准物件之称的“秦权”,说明在秦代文登的商贸业已经相当繁荣。公元568年,设立文登县,至今1400多年的建置史中,文登三度为州府所在地,平稳的社会形态和繁荣的商贸经济,为鲁绣在文登民间的流传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文登民间,绣花作为女人必学的“功夫”,被称为“女工”,农家大多有一种叫做“撑子”的绣花架子,鲁绣工艺随着这种特殊的工具在母女间代代相传。农闲时节,女子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撑子”上飞针走线。她们用不同的技法在衣裙、手帕、被褥、肚兜、轿衣等各种布料上绣出各种美丽的图案。一幅幅栩栩如生、美丽吉祥的绣品伴着女人们朗朗的笑声,跃然布面。

她们用灵巧的双手,用五彩的丝线,把对亲人的祝福、对后辈的寄望,一针一针地绣在了各式各样的布料上。

当稚子蹒跚学步时,鞋子上绣的是虎头、猪脸、鲤鱼等动物图案,寓含有“健壮如虎”、“肥猪进宝”、“连年有余”等吉祥之意……

她们把人间的美景,天上的彩虹,皆绣进了手中。无论春花秋月、还是夏雨冬雪,无论林中自由自在的鸟,还是池中无忧无虑的鱼,只要蓬勃如朝日,只要灿烂似晚霞,她们都要将它绣出来。那是她们对生活的喜悦、对生命的热爱,美丽的绣品后面正是她们美丽的心灵。汉代学者王充在《论衡》中记载“齐郡刺绣,恒女无不能者,目是而手狎也”。一晃,她们已经绣了两千多年,变的是手下的布料、针上的技法,不变的是对亲朋最美好的祝愿和对生活最真挚的歌颂。在针线穿梭之间,鲁绣的工艺水平随着这些美好的祝愿和动人的故事得到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韵含)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