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是东晋一杰出人士,出仕前隐居于浙江上虞东山,与王羲之、支遁(就是“手谈”一词的原创者)等相伴,游山玩水,清谈手谈。朝廷屡召,粗通弈道的谢安认为时机未到,屡屡不就,宁肯失业在家。373年,权臣桓温死,老谢乃出山从政,下了一盘名局。
当时,前秦苻坚正虎视眈眈要灭了东晋,老谢胸藏风云,从容布局应对,用侄子谢玄为兖州刺史,招募了数万北方流民和江淮子弟,训练成精锐之师。公元383年苻坚率八十七万大军南侵,此刻,晋兵只有八万。众寡悬殊,朝廷震恐,乃加封谢安征讨大都督,以御强敌。
谢安深知,险峻之势,如惊慌失措,必定土崩瓦解。于是乎,老谢临危不惧,镇之以静,从容点兵。前敌总指挥谢玄职责攸关,惶恐中叩见谢安,求兵事谋略,老谢仅淡淡一句“已有别旨”,再无他言。谢玄心慌,又差人来求教。老谢不仅置若罔闻,还邀他和一帮亲朋好友去山间别墅游玩,并以别墅为赌资,挑战弈道远在自己之上的谢玄。
根据我的体会,一颗平常心,抵得上两个子。镇定从容的谢安击败了忧心忡忡的谢玄,赢了别墅,一转手将其赏给了外甥,一帮人又去疯玩。尽兴之后,谢安调兵遣将,面授机宜,谢玄一块石头落了地,信心满满的回到前线。
这一场保家卫国的生死大战,晋兵八万击败前秦八十余万;投鞭断流的雄狮变成草木皆兵的溃军,苻坚从天堂掉进地狱,东晋得救啦。据《晋书•谢安传》记载,捷报传来时,谢安“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以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这段记述,“徐答曰”和“不觉屐齿之折”极为传神,如此定力,非大英雄不能为也。曾有庸人评谢安围棋为做秀,真是无知者无畏。近百万大军厮杀,谁敢儿戏?
谢安这两局棋,彰显出他非凡的人生气度。这两局,恐怕是围棋史上心理压力最大的棋局了,聂棋圣中日擂台之战也不能比。这种事,这种人,只能出在魏晋南北朝,因为这是一个“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魏晋玄风蔚然,心灵激荡,给围棋酿造了一个高品质的社会环境。众所周知,手谈,忘忧,坐隐,这些灵气四溢的围棋别名皆出自此时,谢安围棋轶事,正是魏晋围棋繁盛的写照。
最后,附上两首咏史诗,诗中对谢安的评价,读者不妨静心体悟。
咏史 清•龙燮
谢傅儿曹一斗鸡,投鞭真可断虹霓。
休夸决胜东山墅,只为苻坚下子底。
谢公墩 清•余怀
高卧东山四十年,一堂丝竹败苻坚。
至今墩下潇潇雨,犹唱当年奈何许。
(编辑:乐观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