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禅台旁边的“三绝碑”是汉魏王朝更迭又一物证,自从竖立到今天一动未动。“三绝碑”其实说的是两块石碑,一个叫《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一个叫《受禅表》碑,它们真实记录了1800年前发生在这儿的禅让事件,因其文章、书法、镌刻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后人称其为“三绝碑”。
碑文每个字都是一寸二分大,隶书阴镌,碑文记录了曹丕当上皇帝的前后过程,首先阐明禅让是自古就有的美德,接着颂扬曹丕“齐光日月,材兼三级”,有“尧舜之姿”、“伯禹之劳”、“殷汤之略”、“周武之明”,在公卿将军们坚持请求下,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辞,最后才在繁阳,就是现在的繁城镇筑灵坛举行受禅大典。
《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的碑额上有篆书阴镌的“公卿将军上尊号奏”8个字。碑文内容写的是46位文武大臣联名奏请曹丕代汉称帝。其中写道“汉帝奉天命以固禅,群臣敬天命以固请”。奏章前后刻着46位公卿将军的职名。
有人分析,当年曹丕称帝,就是为了“考察干部”,看看谁支持,谁反对;看看自己在朝廷里受拥护的程度到底有多高……围绕着受禅台、“三绝碑”,有着说不尽的历史之谜。
“三绝碑”之所以珍贵,除了它是汉魏王朝更迭的历史物证以外,更重要的是其包含的艺术价值,尤其是书法艺术。
传说“三绝碑”是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字。
第一绝是文章绝。两篇文章文字简洁,举证有力,论据有方,少字则损,多字则余。凡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情节肯定记忆深刻:
两军阵前,王朗夸下海口:“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而退。”唇枪舌剑的交锋中,王朗大谈“天命”,要诸葛亮“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却丝毫没能说动诸葛亮,反而被诸葛亮痛骂一通,被骂成依附叛逆、罪恶深重、不知羞耻的“皓首匹夫,苍髯老贼”。诸葛亮严厉地质问他:“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王朗听罢,又羞又怒,竟大叫一声,死于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