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气贯之——意境结构的气
中国古代文论认为,作为生命结构的意境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全靠以气统帅的神、情、意、趣、韵、骨、形、势等因素。“气”是贯穿作品从里到外的各个方面,是所有生命的根本,也是意境结构的生命力本体。
从古今优秀的美术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气之存在,也可以看到艺术大师们对气的理解和把握。气是整体的,气贯穿着作品的始末。它作为意境结构生命力之根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去理解:
1、宇宙之元气与人之元气相溶和是意境结构生命力之所在。
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宇宙元气是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是灵感的源泉、生命的源泉,但无论是气还是物,都不能直接成为艺术作品,而必须通过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作者,进行加工,溶入作者所有的一切修养,精神品味,才能成为作品中的“气”,化为艺术的生命。
在绘画创作中,人的元气一方面通过身体的协调直接倾泻于纸和画布 ;另一方面,其思想、修养、感情、情绪溶入到创作的全过程,影响作品的神情、意趣和风格。正如清朝戴熙《习苦斋题画》中说:“以目入心,以手出心,专写胸中灵和之气”,就是手、眼、心各器官协调才能达到直抒胸臆的目的。
2、“气”作为意境结构的“生气”。谢赫的“气韵生动”,是一个强调艺术意境要有生气灌注才能获得生命力的观点。“气韵”的“气”,是一种生气的运动感觉,“韵”则是由这种运动规律和节奏中体现出来的音乐感 ;因此,“气韵”就是气有节奏的运动所产生的韵律或音乐感。
3、“气”作为意境结构的内在联系和动势。气作为意境结构的内在生命,自有其特殊的活动方式和表现方式。这种活动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主要是气脉和气势。有人认为气脉就是作品的情感轨迹,这话只对了一半。因为作者的情脉,化成了胸中的意象,产生创作冲动,化成纸上新的艺术生命,富于象中,而气脉则有超以象外的东西,它既在象中、意中、画中,又在象外、意外、画外。气脉根植于宇宙元气和画家的生命本体。
如果说气脉是意境的内在联系,那么,气势则是意境的内在动感。力度、节奏和动感才是生命中的气势。“气势”乃力度与动势的二合一。意境中的气势不像气脉那样虚,可感性较强。它往往通过形象的虚实、笔墨的顿挫、节奏韵律等表现出来。
4、“气”作为意境主体的精神生命。这是意境结构具有生命力的根本。正如前所述,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存在于万物之中,是天地万物的生命力。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之灵长,气自然是人的生命力。而人的生命力有生理的一面,也有精神的一面,历代艺术评论家常用神气、神韵、神骨来形容人的精神美。
总之,意境结构的生命力既得之于宇宙之气,又得之于创造主体的精神生命力之气。通过画中之气把二者融汇,使其有了动感,有了生命。所以,气是意境结构生命力的根本元质。
(责任编辑:抱抱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