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古人以祭奠为吉礼,祭奠用的青铜礼器称为吉金。商周时人们对钟鼎彝器非常重视,所以在上面铸上政令、契约、诸侯贵族还常铸上他们光荣事件的一些文字做为永久怀念。这些青铜礼器上面铸的铭辞、款识等文字称为钟鼎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青铜,便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录,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闻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据现有知识,青铜器上有铭文始于商代的二里冈期,殷墟期数量增多,至西周而大盛。一般说金文多限于先秦,也有把秦汉包括在内的。魏晋以后的青铜器物,有的仍有文字,但不在金文范畴之内。
对金文的研究已有悠久历史。西汉张敞曾考释美阳所出周代尸臣鼎,其释文本日看来大体正确。宋代金文之学盛兴,出现了著录和研究青铜器的专著,最早的有《皇祐三馆古器图》、刘敞《先秦古器记》、李公麟《考古图》等。现传最早的是吕大临《考古图》,体例已相当完善,图象、铭文、释文等项都已具备。专著录铭文的,如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内容颇为丰富。宋元时期还有人编集金文文字,汇为字书,现存有吕大临《考古图释文》、杨《增广钟鼎篆韵》。
元明时期,由于理学居统治地位,金石之学被讥为玩物丧志,金文研究一时衰微。清代汉学风行,崇尚考据,金文研究随之复兴,著录和考释铭文的书籍数量远过前代,名家辈出。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吴式芬《捃古录金文》、方浚益《缀遗斋彝器款识》、吴大澂《愙斋集古录》、孙诒让《古籀拾遗》、《古籀余论》等等,均有较大成绩。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是一部比较好的金文字典。
清末以来,研究金文的学者更多。罗振玉、王国维注重铭文与器物本身相联合的研究。罗氏1937年印行的《三代吉金文存》,迄今仍是一种最重要的金文汇集。郭沫若用科学方法整理研究金文,所著《金文丛考》、《两周金文辞大系》等书,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利用金文探讨古代社会开拓了道路。其他国内 外学者著作不能缕举,如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编》,于省吾《双剑吉金文选》,柯昌济《金文分域编》,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日本白川静《金文通释》等等,各有贡献。比年编著的工具书,如周法高《金文诂林》,孙稚雏《金文著录简目》、《青铜器论文索引》,中国社会 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出金文分域简目》等,皆便于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汇集了已发现的金文材料,正在陆续出版。
金文之所以引起学术界广泛注重,是由于其内容丰富重要,能补充文献之不足。金文的整个发展过程长达一千几百年,无论是字体、文例还是内容特点都有很大变化,所以研究金文必须从分期入手。
商代二里冈期的青铜器,发现有铭文的只有少数几件,文字均系铸成,个别为凸起的阳文,一般为阴文。字数限于两三字,有的是器主的族氏或名字,有的是所祭奠先人称号,还有的似与器的用途有关。这几件有铭文青铜器都不是发掘品,其铭文真伪还值得商榷。
商代晚期即殷墟期的金文,数量比二里冈期明显增加,而且时代越晚,字数越多。但总的说来,铭文大多仍很简短,内容和二里冈期相似,或为器主族氏、名字,或为所祭奠先人的称号,复杂一点的则兼记上述两者。这种铭文中表示族氏的字,学者常称为"族徽",其特点是写得象形,如人形有首和手足,动物形有特征性部分。过去有学者以为是最原始的文字,甚至说是"文字画"。颠末甲骨文等材料对比,证实它们其实是文字,不过为了突出而加以美术化而已。族氏有时可与当时地名和出土地点相联系,对研究社会布局也颇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