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弹弦乐器,京语称旦匏,民间又称匏琴或独弦匏琴。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山心、(氵万)尾、巫头三岛(俗称京族三岛)等地。
京族人民感情丰富、性格豪放,“唱哈”是民间流行的文化娱乐活动,即兴编唱的哈歌,内容广泛,还有山歌和结婚歌等,民间舞蹈《进酒舞》、《对花屐》、《竹杠舞》等富有特色。京族常用的民间乐器,有独弦琴、海螺号、三线琴、竹梆、竹杠、木鱼、竹板、锣、钹和鼓等。每逢节日或劳动之余,人们便唱起歌、跳起舞、弹起琴,歌唱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独弦琴是京族古老的竹制乐器,早在公元8世纪的唐代就有了制琴的记载。经过唐代吸收骠国独弦匏琴,制作竹制弦弓和葫芦形共鸣器,才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独弦琴。
竹制独弦琴用长100厘米的毛竹筒制作,顺纹劈去2/5,劈面朝下,琴右端置一弦轴,立一琴码,琴左端插一竹制摇杆,摇杆上端向左弯曲,呈弓状,下端穿一横置去底的小葫芦为共鸣筒,琴弦左端通过共鸣筒系在摇杆上,弦的右端缠绕于弦轴上,使用竹制挑棒演奏。20世纪六十年代,独弦琴增加了底板和首、尾框板,使其成为共鸣箱,琴面上像古琴那样标出泛音位置。八十年代以来,独弦琴又增添了电扩音装置,美化了音色,音量显著增大。广西京族独弦匏琴世家的第七代传人何绍,在传统竹制独弦琴的基础上改革制成多功能独弦琴,并创造新的演奏技法10余种,获得1993年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民间还流传着一种木制独弦琴,琴框用红木、面及底板用桐木制作,琴长105厘米,琴首宽12厘米、高8厘米,其它部件均与竹制独弦琴相同。演奏时,多将琴横置于桌子、架子或双腿上,或将琴尾置于腿上,右手持挑棒弹奏,外侧掌边轻轻触及琴弦的1/2、1/3、1/4、1/8处等泛音点发音。左手握住摇杆,通过推、拉改变弦的张力,提高或降低音高。独弦琴可演奏音阶、音程的跳进、各种装饰音和滑音,左手还有揉弦、拉、推、拉揉、推揉、打、撞、摇、颤音和滑音等技巧。
20世纪六十年代,我国许多音乐团体培养了独弦琴演奏员,其中东方歌舞团的田昌、总政文工团的冷定慧等在演奏上都很有艺术特色,造诣很深。北京民族乐器厂制作师许学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把电扩音独弦琴,使这一富有南国风味的民间乐器,音色更加柔润优美。独弦琴传统乐曲有《相思曲》、《自由曲》、《骑马》、《高山流水》、《摇网床》和《渔家四季歌》等,创作乐曲有《我爱京岛》、《欢乐的哈节》、《赶春汛》等。著名民间艺人有阮世和、苏善辉、裴永东等。
(责任编辑:韵寒)